第07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夏火
蝉鸣呱噪 露水清凉
西京湾的紫色梦
记忆里的布谷鸟声
清风一缕夏日长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19年8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风一缕夏日长

 

◆张黎

莲花依水静开,微风清凉一夏。每到暑伏之际,怀中掏出折扇轻摇,一丝凉意扑面而来,沁人心腑。一扇在手,不仅纳凉降暑,更有怡情雅兴之意。

帝王出行的仪仗扇,诸葛武侯的鹅毛扇,扑流萤的轻罗小扇,乃至是孔尚任的“桃花扇”,《西游记》的芭蕉扇……中国扇,可谓异彩纷呈、渊源深厚。

扇,最早称为“霎”。据西晋崔豹的《古今注》记载,早期的扇子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制成,故称之为“翟扇”。古时候,扇子并非用来纳凉,而是用作统治者礼仪之具,为了彰显地位与特权而使用,所以又叫“仪仗扇”。随着时间的推移,扇子才渐渐从地位和权力的象征转变成为纳凉、娱乐、欣赏等生活用品和工艺品。

扇子种类繁多,但真正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无外乎团扇和折扇。史料称,至少在汉代就出现了团扇,因为是用绢制成的,故又称为罗扇、纨扇。团扇形如圆月,切合了中国人团圆如月、合欢吉祥之意,故又称为合欢扇。唐代王建《调笑令》词曰:“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扇子也就有了并面、便面、障面等雅称。

团扇多为“圆如满月”形,但也包括了各种“方不应矩,圆不中规”的方圆形、腰圆形、梅花形、葵花形等多种样式。团扇的出现打破了羽扇的单调格局,使扇形更加丰富多彩。

扇子演变为折扇后,因其携带方便,出入怀袖,又可在扇面书画、扇骨雕琢,便成了文人墨客的宠爱,所以又有“怀袖雅物”的别号。

小小扇面,方寸之间,却也为雅士们开辟了一方题诗作画的小天地。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记录的杨修为曹操“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是关于在扇上作画最早的记载。《晋书·王羲之传》中,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亦是家喻户晓。

明清是折扇发展的鼎盛期。其用料贵重,将玳瑁、鸡翅木等制成扇骨,并在扇骨上采用了各种艺术的表现手法。在不足盈尺的扇面上经丹青高手巧运匠心,精心布局,或山水花鸟,或人物动态,美的情致和神韵相得益彰。

扇在此时,已演变为寄寓个人的文化意趣。一张一合,幻化诗文,水墨联结着自己与旁人的眼眸,谈笑风生间也氤氲着诗书之气、水墨之姿。

寄以情思,睹物思人。那指间轻摇的扇子,刻录了仕女颦笑之间的悠然,将军从容沉着的自信,文人儒雅谦逊的风骨。扇不再是简单的普通器物,在岁月的浸润中,它被赋予了礼仪、审美、身份认同、文化表征等多重功能。

时光流转,如今人们有了空调、电风扇等现代纳凉用品,扇子渐渐从日常生活中消逝隐匿。但扇文化带给我们的那份来自岁月的诗意,依然值得久久回味。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