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悦活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针一线,走出牧区
“粉”非遗,爱上短视频
邀你来当非遗传承人
“非遗+扶贫” 致富新路径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19年10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遗+扶贫” 致富新路径

 

大明湖畔,百花洲旁,文化和旅游部挂牌的第一家城市传统工艺工作站——济南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成为“非遗+扶贫”的先行者。

带走一件陇西刺绣的长衫,观看一段绘声绘色的皮影戏,欣赏各式各样的鲁绣精品……就在不久前,来自全国15个省和地区的扶贫工坊特色产品在百花洲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中绽放光彩。

民族服饰、纺织染绣、陶冶烧造、编织刺绣、制茶酿造、古琴制作等相关非遗产品在百花洲设专门销售展厅,琳琅满目的产品吸引着游客的目光,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扶贫就业工坊这种非遗扶贫形式。

区别于机器的批量生产,很多非遗传统手艺的工坊规模较小,且是纯手工加工,这种扶贫形式不论是从非遗传承发扬角度,还是从创业扶贫效益角度,都是文化底蕴深厚地区脱贫致富的新路径。

据介绍,在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中,仅甘肃就有70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145款500多件非遗产品进入展销,有69家工坊在线上进行销售。

在今年8月百花洲举办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暨地方文旅项目推介会上,来自甘肃的邓世贤就带来了几十款当地民族特色浓郁的非遗产品。他不仅创立了公司,生产品种多达1000种,还培育巧手妇女22万人。其中可以承接订单的妇女有6万多人,人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有效帮助当地的贫困妇女居家就业、脱贫致富。

同样在贵州雷山县麻料村,通过“公司+合作社”的经营模式,打造以银饰锻造为主的产业,同时成为全国高校银饰专业学生的工艺课程实践场所,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在册亨县丫他镇板万村,中央美院的团队在保留布依村寨原貌的基础上进行整村现代化改造,并对绣娘进行培训,成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活态保护的典型案例之一。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