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借力综艺外壳 让非遗走得更远
“非遗”纪录片推荐
用影像留住“非遗”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9年10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借力综艺外壳 让非遗走得更远

图为《百心百匠》节目海报。
 

如果说,守望匠心是一场修行,那综艺节目《非凡匠心》堪称一场虔诚的文化苦旅。

在第二季节目中,以制作安徽宣纸为例,一张薄薄的宣纸,竟然需要历经1000多个日夜,108道复杂的工序。晒滩、碓皮、捞纸、晒纸……

演员海清在节目中化身学徒,挥汗如雨、小心翼翼地认真完成每一个环节。可最后质检时,自己亲手制作的110张宣纸,却无一幸免,均未通过质检,被撕毁重新打成纸浆。这让海清忍不住遗憾地流下了眼泪。

节目借助这百般艰辛却没有成功的经历向人们诉说——30年的功力和3天的光景,不可同日而语。如此方知,有些事情注定无法一蹴而就,因为它包含了时间的重量,而匠心的珍贵,也来源于工匠师傅们一次次失败的沉淀。

文化似水,文脉如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文化见证,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底色。让非遗走得更远,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非遗类综艺节目的热播,无疑为其大众化传播打开一扇新窗口,提供一种新思路。

独特的非遗题材,故事化的展现手法,形式上的大胆创新,让丰富的非遗资源及其精神内涵走入荧屏,也走进了公众的内心。

传统工艺匠人成为主角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口碑与收视双双走红,传递出了一种信号——传统文化领域的节目不再是冷门,在当下“文化复兴”的热潮中,它有越来越多的广泛受众,也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于是我们看到,除了《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外,各家卫视都紧抓非遗热点,相继推出《传承者》《非凡匠心》《百心百匠》《国家宝藏》等综艺节目。这些节目将视角对准深耕在非遗一线的手工匠人,在关注非遗传承人生存现状的同时,也把非遗故事娓娓道来,成为了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

正如北京卫视《非凡匠心》的制片人毛嘉在接受采访时所言,国内的综艺节目发展至今,观众开始自发地呼唤文化类节目的出现。让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像《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一个静态题材居然会火爆。“可能是我们误解了‘90后’甚至‘00后’的观众群体,他们其实也在渴望文化节目的回归,于是这样一个节目就应运而生。”

“真”的是匠人匠心,“秀”的是匠物匠艺。作为文化体验类真人秀,2017年开播的《非凡匠心》走过两季,通过张国立担任匠心引领者的角色,邀请他的明星朋友一起,共同探寻非遗匠人们的足迹,深入他们的精神世界,还原生动鲜活有个性的匠人形象,也展示孕育和浸润他们的故乡人文。

节目所展示的那些繁杂而苛刻的制作工艺,让许多观众肃然起敬,也正是因为精益求精的匠心,才有了动人心魄的匠物,并赋予传统文化以永恒的生命与惊叹。

不少网友都在看过节目后直言:“没想到我们身边就有这么多传统非遗文化,真想跟着国立老师每个地方都去看看。”而凭借“娱乐方式”演绎文化的传承,也由此引发了“非遗热”,节目豆瓣评分曾一度高至9.5分。

另一档湖南卫视播出的《百心百匠》节目,也将李亚鹏、柯蓝等明星集结,一对一向匠人们学习传统技艺。

《百心百匠》制片人朱坤表示,节目定位是文化节目,不会设定很多复杂的任务让明星完成,明星的作用是带领观众沉浸到某个具体的工艺里,真正的主角还是匠人、工艺,以及探讨如何让传统工艺“活起来”,融入我们的生活。

“通过明星来增加关注度,并不仅为了给这些工艺带来更多购买,而是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这个行业,带来一些更加现代化和年轻化的改造。”这句话也代表了关注非遗的多档综艺节目的心声。

透过这些节目我们得以窥见,非遗传承人取代了耀眼的明星,成为主角。以匠心反哺凡心,在技艺大师的身上,人们见证了工匠精神是如何重塑灵魂,为文化续写生命,并于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匠心工艺中,铸造了非凡的精神力量。

荧屏清流背后的创新推动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4年至2018年12月,已经播出了30余档电视综艺节目和5档网络综艺节目,都与“非遗”主题相关联,2018年更是多达11档。

这些节目中的非遗门类逐渐多元,涉及传统戏曲、音乐、工艺、饮食、民俗等各个领域。

节目类型上,以传统表演艺术类综艺节目、传统工艺技艺类综艺节目和传统节庆仪式类综艺节目为主,播出和制作机构也呈现出多级化和层次化的特点。

文化综艺想成为“爆款”并非易事,为何它们不约而同“盯上”非遗主题?

在娱乐快餐综艺当道的时代,浸润着深厚历史底蕴的传统文化更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加上不少节目本身是原创,其模式顺应潮流发展,兼具内涵和差异化竞争,无疑为荧屏综艺刮来新风。

也有评论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技艺、手工艺和制作工艺,有着悠久历史,经过一代代传承后,技艺本身已非常精湛,比如锔瓷、唐卡制作等工艺本身就具有艺术美感,适合通过影像来呈现;不少年迈的非遗传承人学识渊博,兼具大师风范,很多人年幼学艺,学成出徒后对传统非遗有创新性传播,他们的故事也很吸引人,适合做节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众多,内容繁杂,已开发的内容仅仅是冰山一角,这也成为综艺节目挖掘的资源宝库。而非遗类综艺节目的推陈出新、形式创新,也赋予了其“红红火火”发展下去的源源动力。

我们看到,当“非遗”与竞赛元素、辩论元素等综艺元素相结合,不仅是以轻松、亲民的方式实现节目文化诉求,更能让观众对中华民族传统技艺的认知从扁平化的概念中脱离出来,通过一个个鲜活有趣的灵魂和饱满的故事,产生共鸣,有所启发。

不少节目组走出演播室,强调的是体验感和参与互动。场景设置在古色古香的中式庭院中,白墙灰瓦、回廊锦鲤本身就很有传统文化韵味。2018年,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推出了文化纪实体验类节目《非常传奇》。为了真正让观众认识非遗、了解非遗,节目组将棚内展演与户外体验相结合,12期节目中10期邀请中外嘉宾深入民俗乡村,体验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让观众在欣赏非遗表演的同时,更能深入地了解非遗在日常生活中鲜活的生命力,感受非遗项目背后的民风民俗。

同样是在2018年,黑龙江卫视推出《一起传承吧》,这是国内首档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内容的周播节目。通过非遗项目表演、访谈以及知识竞答等形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的常态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还有一些综艺节目,如《叮咯咙咚呛》和《非常传奇》,邀请了一些外国友人参与到节目中来,让他们亲身感受和体验中国的民间艺术与民俗风情,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推动中国优质文化在海外的输出与交流。

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非遗类综艺节目通过节目本身的仪式建构,营造一个共享的文化空间,在这里,人们共享情感、文化与观念。

在节目中,我们大开眼界,领略到锔瓷、古法造纸、古琴修复、唐卡制作、白茶制作等传统非遗技艺,同时也直面非遗保护和抢救等问题。

屏幕之外的观众从中体会到,传统手艺固然精湛,可其传承中面临的后继乏人、技术流失等不容小觑。

在这样的“忧患意识”指引下,除了在线上引发关注热潮,非遗类综艺节目还延伸到了线下,促成了非遗文化走进大众生活。

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再是纸上谈兵,浙江衢州一名教师就将华县皮影戏引入课堂教学,江西吉安一所小学也将天目盏制作陶艺内容纳入课程,综艺节目所表达的传承意义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充分认可。

另一方面,一些节目的热播,激起了无数观众想要亲临实地体验非遗制作的好奇和热情,由此带动当地旅游也一并火了起来。

网友“阿帆达斯郝二二HEE”说,“看《非凡匠心》宣纸的制作过程,我终于懂了什么是大国工匠,真想到安徽泾县体验一回!”微博上,很多网友和他一样,表示因为节目而对非遗地心驰神往。

更让人感到欣慰惊喜的是,非遗的相关文创产品在节目播出后,上线不久就迅速完成众筹。互联网的加持,为传统文化赋予更为鲜活的生命力。

正如龙泉剑铸剑师传人陈阿金所说的那样,他唯一害怕的是手艺无人知晓。因此,让更多普通群众了解传统文化并产生兴趣,也达成了众多综艺节目助推文化传承的初心。

“在推广文化传统时,从非遗中找灵感可能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途径。”民俗专家、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徐艺乙表示,传统手工艺是非遗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其中展现了中国人自古倡导的健康、绿色、典雅的生活方式,对于传统工艺振兴有很多好处。“当人们重新认识、亲身体验非遗制作过程之后会产生兴趣和需求,这样的需求刺激了传统工艺的生产。”

非遗手工艺饱含着传统社会生活中的匠人智慧,以及中国式美学在视觉上的审美特质。“要让非遗真正进入现代人的生活,变成大众的生活方式。只有需求产生了,匠人才不会寂寞,传统文化才不会丢失。”徐艺乙如是说。

可以预见的是,今后,非遗类综艺节目还会不断增多,题材样式不断拓展。随着综艺节目向垂直化细分化领域拓展,非遗与综艺的融合将进一步加深,这也将推动着非遗的传播观念和传播方式的更迭转化,成为推动非遗社会化传播的内生动力。

相关链接

“电视剧+非遗”

擦出新火花

除了综艺节目,近年来,不少电视剧也频频“牵手”非遗元素,让人眼前一亮。

《甄嬛传》中采金为丝,妙手编结,嵌玉缀翠的花丝镶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器形挺拔丰满、线条细腻流畅的茶盏——建盏;《琅琊榜》中人物所戴冠帽上的精美漆艺……这些传统技艺的注入,为影视剧增光添彩,也让人们有更多机会走近传统文化,了解古老传承。

去年,欢娱影视与爱奇艺携手打造的《延禧攻略》,剧中大篇幅、多细节展示了刺绣、昆曲、缂丝、绒花、打树花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海外观众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就在今年5月,爱奇艺重磅签约了多部超级网剧项目,其中“非遗文化传承”系列就有欢娱影视最新项目《当家主母》。这是一部意在传承非遗文化“织锦”技艺的影视作品,故事讲述了在感情中本是宿敌的两个女人,为了传承中国传统织锦文化而携手努力,由此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故事。剧中,织造技艺、中国布料等非遗元素一一呈现。

“《延禧攻略》融入了非常多的中国非遗元素,让很多非遗手艺人受到关注,也让更多年轻人开始了解非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欢娱影视的相关负责人这样说。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