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美丽中国
3上一版
 
打造黄河全流域文化旅游带
深化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图片新闻
乡村美了,生活更有盼头
游走汾水边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20年5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黄河全流域文化旅游带

 

◆本报见习记者 肖琪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黄河保护”成政府工作报告热词,报告提出要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很多代表委员建言献策,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以沿黄生态文化带建设为抓手,推动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讲好“黄河故事”。

缺乏统一规划和开发

“黄河金三角”文旅融合现短板

“黄河金三角”区域产业相连,人文相近,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80处,自然景点诸多,根祖文化丰富。2014年国务院对《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进行批复后,山西、陕西、河南3省及运城、临汾、渭南、三门峡4市几年来深入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对文物保护利用和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有效探索。

“一证游”方便各地来客,政策惠及4市百姓;“中华根·黄河魂”旅游系列活动在3省广泛开展。在陕西,沿黄观光路开通,串联沿线景区,交通更便利。在甘肃,“读者印象”精品文化街区、黄河风情线改造提升等文旅融合项目加快实施。在山东,黄河文化博物馆、“黄河国际生态城”等项目成绩显著。

但同时,区域旅游发展也出现一些问题。九三学社中央经多次调研发现,由于缺乏统筹协调机制,区域旅游发展受到限制。

如未形成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根祖文化游和宗教文化游线路上的国家级保护文物仅占区域总数的11.89%,而省级保护文物比例仅为7.36%,“合理利用”差距较大。同时,一些地方没有设立旅游开发门槛,缺少资源共享,致使市场开发无序。由于文旅融合发展不足,重点有失偏颇,也导致文化教育功能大打折扣。

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河南省主委张震宇告诉记者,由于缺乏基于全流域的统一规划和开发,沿黄区域间文旅产业发展不平衡,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碎片化,黄河文化展示表面化,旅游资源开发同质化,文旅产业竞争力不强。

从全国、全球的角度看,黄河区域文化旅游产业规模偏小,没有形成区域整体旅游链条。

张震宇表示,长江经济带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功和黄河流域各地独自打造本区域黄河文化旅游品牌的实践,证明了打造黄河全流域文化旅游带的可行性和紧迫性。

打造精品文化旅游带

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相融合

“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繁荣文化和旅游业的崭新课题和历史机遇。”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范周曾表示。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如何加快黄河金三角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打造具有浓郁黄河文化、根祖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是时代之下的新思考。

为此,九三学社中央就完善“黄河金三角区域”文物保护与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机制进行提案,建议“建立文物保护与旅游产业的互补发展机制”。

九三学社中央建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联合国家文物局、文化旅游部,以建立和完善“黄河金三角区域”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协调发展机制为突破口,推动区域文物保护利用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整个区域乃至国家跨区域合作统筹协调发展探索新路径。

同时,各地要提高旅游开发门槛,在共建共享上协同出力,让黄河文化旅游带成为文旅融合的最好示范。

代表委员表示,文旅融合、共建共享有助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刘晓静建议,要以沿黄生态文化带建设为抓手,建设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黄河文化深入研究。将黄河沿线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和文化集中展示,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名城和标志性文化景观,扶植一批沿岸城市产业重点项目和知名品牌。

范周也曾建议,要推进黄河生态廊道、国家森林步道、湿地公园群建设,实施黄河文化旅游精品工程,整合文化遗存、峡谷奇观、黄河湿地、地上悬河串珠成链,将黄河沿岸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民革甘肃省委会主委、甘肃省水利厅厅长霍卫平同样认为,沿黄省市要“加强沟通、交流合作,联合开展文化资源普查”。不仅如此,他还提出要“规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加快推进黄河文化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

显然,协同发展旨在进一步提高黄河文化旅游带的整体影响力和传播力,而对于如何加强各省自身竞争力,写好本省篇章,代表委员们也各有思考。

张震宇告诉记者,黄河沿线各省(区)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时,也应突出本区域的文化特色、自然资源和环境特点,这样才能形成既有统一名称和品牌、又有各自风格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刘晓静表示,要加强对山东黄河品牌的宣传推介,提炼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黄河精神,讲好山东的“黄河故事”,打造独具齐鲁特色、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生态旅游带和黄河故道文化风情体验区。

实际上,为了讲好“黄河故事”,与时代发展接轨,赋予黄河文化旅游产业更旺盛的生命力,对新业态的探索也必不可少。

曾任北京大学文博与考古教授、现任山西大学副校长杭侃看来,文旅融合不是传统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简单相加,其融合势必会产生出新的业态,因此在文旅融合的过程中要格外注重新业态的培育。

刘晓静也建议,要“以发展文化新业态为重点,整合资源,开发视听娱乐、演艺观赏、竞技游艺等可体验的文化产品。”

新技术带来更多可能性,“将黄河文化旅游产业与农业、中医药、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霍卫平对“黄河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更有信心,而这建立在“真正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基础之上。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