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知行
3上一版  下一版4
 
厂界全开放 邻避变邻利
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0年)出炉
《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部分内容摘要
图片新闻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7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0年)出炉
环境意识水平总体较高,不同领域践行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7月14日,2020年度《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正式发布,由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完成。其调查周期为4月10日至4月30日,调查范围覆盖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内容涵盖“公民十条”的10个行为领域,对公民生态环境行为状况进行调查评估。其中,城镇样本占比为75.0%,高于农村;男性样本占比为57.0%,高于女性;31~60岁年龄段人群占比为56.1%;大专、本科及以上人群占比为53.9%。

▼调查有哪些主要发现?

公众生态环境行为总体有所提升

更多的受访者认为呵护自然生态、关注生态环境信息、践行绿色消费等行为对于保护环境重要,人数占比提高了10%~20%。

公众参与垃圾分类情况明显提升,践行较好的人数占比增加了两成以上。上海市受访者在垃圾分类方面表现最好,经常分类投放垃圾的人数占比高达91.7%,说明当地垃圾分类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公众参加环保志愿活动较为积极,超五成(55.1%)受访者过去一年参加过环保志愿活动,参与频率多为1~2次,参与的活动类型多为具体行动类和宣传教育类。阻碍公众参与环保志愿活动的主要因素是时间地点不方便、难以获取信息和活动组织培训不规范。

公众参与监督举报的积极性较高,55.6%的受访者过去一年采取过环保监督举报行动。最常见方式是“向当地街道、居委会或村委会反映情况”(43.2%),其次是“向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投诉举报”(17.3%),呈现出通过制度化渠道自下而上举报反映问题的特征。阻碍公众监督举报的主要因素是不了解举报途径、投诉举报效果不理想和举报者权益缺乏保障。

不同领域践行程度呈现明显差异

在呵护自然生态(91.5%的受访者基本不食用珍稀野生动植物)、选择低碳出行(68.5%的受访者经常做到)和节约资源能源(60.9%的受访者经常做到夏季空调温度设定不低于26℃)方面践行程度较高,能够做到“知行合一”。

其次是参与监督举报(55.6%的受访者参与过)和参加环保志愿活动(55.1%的受访者参与过),表现也相对较好。

践行程度较差的是践行绿色消费、减少污染产生(45.6%的受访者经常做到少吃露天烧烤)、关注生态环境(45.9%的受访者经常关注环境信息)和分类投放垃圾(54.2%的受访者经常做到)等行为领域,仍然存在“高认知度、低践行度”的现象。

如超九成(93.3%)公众认可绿色消费的重要性,但各类绿色消费行为践行程度都不太理想,意识和行为存在较大差距。受访者做得相对较好的是少购买使用一次性用品(超四成),表现相对较差的是购买绿色食品(29.3%)和生产过程污染低的绿色产品(38.5%)。

公众高度认可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的成效,并愿为保护生态环境承担一定的成本和代价

多数公众认为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积极成效。多数受访者(68.5%)认为过去三年所在城市总体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认为空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的人数占比最高(70.1%)。

京津冀地区受访者对所在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感受最为明显,认为过去三年其所在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的人数占比最高,排名全国前四位,均超过80%。

长江经济带受访者对所在城市过去三年水环境质量改善感受较为明显,认为有所改善的人数占比为58.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8%);认为过去三年水环境质量满意度有所增加的人数占比(64.1%)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1.4%)。

公众对煤改气煤改电政策的认同度较高,83.4%的受访者认同“煤改气煤改电政策既改善了环境质量又改善了人们生活条件”,城镇居民(85.4%)比乡村居民(80.4%)认同度稍高。

公众普遍对生态环保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有较为理性科学的认知,且愿意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承担一定的成本和代价。95%以上的受访者认同“践行环保理念才能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大气污染治理不会一蹴而就,需长期努力”,79.7%的受访者认同“为了保护环境,我愿意降低生活享受的标准”。

公众较为关注生态环境,且对内容和形式有所偏好

关注生态环境信息的人群在本次调查的所有环境行为表现上均明显好于不关注人群,环境知识和环境意识较高的人群行为也明显较好,采取合理多样的方式加强宣传教育和信息发布,可以有效促进公众生态环境行为提升。

九成多(94.4%)受访者认为“关注生态环境信息”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但仅有不到一半(45.9%)受访者经常关注,认知与实践存在较大差距。在形式上,公众喜欢关注有详实数据支撑、图文并茂、直观易懂的生态环境信息。在内容上,公众希望全方位系统了解环境污染的成因、污染对人类的影响和环境治理进展成效等方面的信息。

公众对不同类型环境知识掌握情况存在差异。在环境质量类知识中,对空气质量知识的掌握程度(66.3%的受访者知道一级空气质量比二级空气质量好)好于水环境质量(38.7%的受访者了解Ⅴ类水质没有Ⅰ类水质好),对新污染物的了解程度略低;在行为技能类知识中,对日常行为技能类知识的掌握情况(85.5%的受访者知道节能灯平均比白炽灯省电一半以上)好于监督举报类(67.5%的受访者了解环保举报热线电话是12369)。

▼不同人群有哪些生态环境行为特征?

与乡村居民相比,城镇居民在多数日常生活环境行为和参加环保志愿活动方面做得较好(垃圾分类和购买绿色食品除外),但在监督举报环境问题方面不如乡村居民(城镇举报人数占比54.3%,稍低于乡村57.5%)。

与其他年龄段群体相比,46岁及以上中老年群体最为关注生态环境信息,且在大多数日常生活环境行为及监督举报行为上表现都较为突出。

与其他受教育程度人群相比,本科及以上学历人群在大部分日常生活环境行为和参加环保志愿活动上表现最好。

不同收入群体中,月收入8000元及以上人群在大部分日常生活环境行为、监督举报和参加志愿活动方面表现较好。月收入20000元及以上人群在监督举报环境问题和参加环保志愿活动方面表现最好,但在选择绿色出行、拒绝购买食用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和夏季设定空调温度不低于26℃方面的表现整体最差。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