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知行
3上一版  下一版4
 
厂界全开放 邻避变邻利
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0年)出炉
《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部分内容摘要
图片新闻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7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部分内容摘要

 

一、关注生态环境

本次调查选取了关注生态环境信息、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环境意识三个方面,了解公众关注生态环境的状况。

(一)关注生态环境信息

在关注程度上,九成受访者认为“关注生态环境信息”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实践中仅不到一半受访者经常关注,认知与实践存在较大差距。高学历人群、城镇居民及在政府相关部门工作的群体明显对生态环境信息更为关注。

在形式上,公众喜欢关注有详实数据支撑、图文并茂、直观易懂的生态环境信息,其中高学历人群、从事环保工作的人群更喜欢有数据支撑、分析较为深入、有观点的信息,30岁以下的青年群体对信息的直观生动呈现及文章观点的短小精干有更多需求。

在内容上,公众希望全方位系统了解环境污染的成因、污染对人类的影响和环境治理进展成效等方面的信息,30岁以下人群、受教育程度为本科的受访者及学生对个人行为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更为关注。

(二)环境知识

公众对生态环境知识的掌握情况总体良好。在环境质量类知识中,对空气质量知识的掌握程度好于水环境质量,但对新污染物的了解程度略低;在行为技能类知识中,对日常行为技能类知识的掌握情况好于监督举报类。

受访者对生态环境知识的了解程度与受教育程度显著正相关,且存在区域差异。调查显示:受访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其环境知识掌握程度越好。

(三)环境意识

公众环境意识水平总体较高,不仅对环保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有较为理性科学的认知,而且愿意为了保护环境承担一定的成本和代价。

个人月收入5000元~20000元的收入群体、中老年群体对煤改清洁能源政策认同度更高,而愿意为环保承担一定成本的人群则更多集中在31~45岁的中青年群体。

经常关注环境信息的人群环境意识水平也相对较高。

二、节约能源资源

本次调查选取“夏季设定空调温度不低于26℃”这种典型行为,考察公众节约能源资源的情况。

公众认可节约能源资源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且超六成受访者能够经常做到“夏季将空调温度设定在不低于26℃”,践行度较高。

中老年群体、高学历人群和月收入2000~20000元群体在节约资源能源方面践行程度相对较好。

三、践行绿色消费

本次调查考察了三类共5种典型的绿色消费行为。包括购买绿色产品,少购买使用一次性用品及“不直接丢弃闲置物品,选择改造利用或交流捐赠”。

公众高度认可绿色消费的重要性,但只有五成受访者经常做到绿色消费,践行度相对较低。公众绿色消费行为自我评价总体上随收入增加而提高。

具体实践中,各类绿色消费行为都不太理想。公众做得相对较好的是少购买使用一次性用品,其次是“闲置物品改造利用或交流捐赠”;表现相对较差的是购买绿色产品。中老年人群和较高收入人群在回收利用闲置物品方面做得较好。

无法识别绿色产品、产品质量没保证是阻碍公众购买绿色产品的主要原因,同时产品价格和类型因素也影响了公众购买。

四、选择低碳出行

公众低碳出行情况总体良好,超六成受访者经常采取低碳出行方式,城镇居民、低收入人群以及学生更多选择低碳出行。

五、分类投放垃圾

公众高度认可垃圾分类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实际践行程度较去年有明显进步,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不同地域受访者分类投放垃圾的行为表现存在差异。

六、减少污染产生

本次调查考察了公众“不吃露天烧烤”的行为表现。

公众认为“不吃露天烧烤”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比较重要,但总体行为表现一般,东部地区、中老年群体表现相对较好。

七、呵护自然生态

本次调查考察了公众在“拒绝购买珍稀野生动植物制品”和“不食用珍稀野生动植物”方面的行为表现。

公众充分认识到“拒绝购买珍稀野生动植物制品”和“不食用珍稀野生动植物”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且在这两个方面行为表现较好。

八、参加环保实践

本次调查考察了公众参加环保志愿活动的情况。

公众对参加环保志愿活动有一定积极性和参与度,五成受访者过去一年参加过环保志愿活动;西部地区参与相对较多,东北地区较少;社区基层工作人员、从事环保相关工作的人员、经常关注生态环境信息和日常环保行为习惯较好的受访者参与程度相对较高。

受访者参与的环保志愿活动类型多为具体行动实践类和环保宣教类的活动。而为社会做贡献、提升个人能力和增加社交是吸引公众参加环保志愿活动的主要理由。

时间地点不方便、难以获取信息和活动组织培训不规范,则是阻碍公众参与环保志愿活动的主要因素。

九、参与监督举报

受访者普遍认为个人监督举报对于保护生态环境重要,且监督举报的积极性较高,行动方式多为通过制度化渠道自下而上举报反映问题。

中老年群体、乡村居民、受教育程度较低人群、社区基层工作人员、西部地区受访者、经常关注生态环境信息的受访者更经常采取环保监督举报行动。

受访者认为不了解举报途径、投诉举报效果不理想和举报者权益缺乏保障是阻碍其监督举报的主要因素。

十、共建美丽中国

本次调查选取公众对政府生态环保工作力度的评价,对环境问题及其改善情况的感知,以及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满意度增加情况三个方面,考察公众对美丽中国共建的感知和满意程度。

(一)公众对政府生态环保工作力度评价

受访者对中央生态环保工作力度的评分普遍高于对地方的评分,部分地方工作力度评分与中央存在较大差距。

受访者普遍认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生态环保工作力度都在增强,中央工作力度增强更明显。

(二)对环境问题及其改善情况的感知

全国多地受访者认为其住处附近突出环境问题和所在城市环境问题改善显著,生态环保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区域间存在差异。

1.住处附近突出环境问题及其改善情况

公众感知的周边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为垃圾废弃物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和水污染问题等。

公众感受最普遍的3个突出环境问题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多数公众认为垃圾废弃物污染和空气污染得到改善,也有部分公众认为噪声污染得到改善。

2.所在城市环境质量改善情况

多数公众认为所在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空气环境质量改善感受最明显。

受访者对环境质量改善程度的感知存在地域差异。东部地区受访者对环境质量改善的感受最为明显;中部、西部受访者其次;东北地区稍低。

京津冀受访者认为过去三年其所在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的人数占比最高,排在全国前四,远高于其他地区。

(三)公众环境质量满意度增加情况

多数受访者对所在城市环境质量的满意度比三年前有所增加,尤其总体生态环境质量满意度和空气质量满意度增加最明显。

公众环境质量满意度增加情况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受访者生态环境质量满意度增加的人数占比相对较高,京津冀受访者空气质量满意度增加的人数占比较高,长江经济带受访者水环境质量满意度增加的人数占比较高。

四大地区中,东部地区受访者生态环境质量满意度增加的人数占比相对较高,东北地区相对较低。

京津冀受访者认为空气质量满意度有所增加的人数占比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长江经济带受访者认为水环境质量满意度有所增加的人数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