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在古诗词里读懂粮食
给玉米弯腰
春风的味道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20年8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古诗词里读懂粮食

 

◆王琳琳

也许,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或者现代社会的多元分工,让很多人忘记了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或者压根并不了解农业生产、农人忙碌之辛苦,以至于现实生活中浪费食物的现象时有发生。

作为一个拥有漫长农耕文化历史的国家,节约粮食一直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之一。比如,每个人小时候,都被大人耳提面命过“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朱子家训》),也被谆谆教诲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诗人韦应物诗风恬淡高远,但是公元784年,他任滁州刺史期间,看到春耕时节田家辛勤劳苦的场景,也忍不住站在同情人民疾苦的立场,写下一首描写农家生活的五言律诗《观田家》,“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客观真实地展示了田家生活的凄楚与悲哀。

这种凄楚与悲哀的背后,是农人不舍昼夜,无暇片刻休憩的辛苦与劳碌。在不少诗作中,都对此进行了细致真实的记录与描述。

比如唐朝诗人崔道融的五言律诗《田上》,“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仅用二十个字就白描出了一幅农民天还没亮便冒雨耕田的场景,尤其是“力俱尽”与“殊未明”相对照,反映出了农业经济社会中原始劳作工具的简陋以及农民早出晚归、不知疲倦的辛苦劳动生活。

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有更多关于老百姓劳动艰苦、生活贫困的诗句流传至今。他早期的作品《观刈麦》,不仅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而且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对自己无功无德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体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悲天悯人的情怀。

而著名诗人王维在其充满热爱自然、眷恋田园情怀的诗作中,也不乏有描绘农民抓紧时机躬身忙碌的情景。在其诗作《新晴野望》中,诗词前几句用“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勾勒出一幅清新自然的雨后新晴之景,最后虽闲来一句“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却也描绘出了农忙时节,农人在田间倾力劳碌的场景。

类似这样的诗句在古代诗作中不胜枚举。以词闻名的宋代,也留下了很多关于农耕、农忙的佳句。

南宋诗人翁卷《乡村四月》中写道,“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更是一连写了六十首《四时田园杂兴》,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和农民生活,也反映着农民遭受的剥削和生活困苦。其中一首“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描写了村中男男女女各自忙碌的画面,也刻画了不谙世事的孩童在耳濡目染的教养下,模仿劳动的场景。

当下,“节约粮食,向餐饮浪费说‘不’”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品读这些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稚子都耳熟能详、流传甚广的诗句,不仅可以体会农业生产之辛苦、农人种田之不易,也让我们从字里行间的描述中更深刻地感悟和读懂粮食、读懂农业生产,并将其内化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切实行动。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