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版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成都保卫锦城蓝天、蓉城碧水、天府净土
蒲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大邑空气质量居全市第一
新都在企业推行“环保主任”制度
青羊区转移处置遗留危险废物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20年11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成都保卫锦城蓝天、蓉城碧水、天府净土
公园城市生态优势、治理效能和活力韧性进一步彰显
鸟瞰都江堰。 邓勇摄
 

2020年5月国办印发的《关于对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中,成都市等5个城市因“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受到表彰。

与此同时,成都市经济发展“成绩单”日前公布,前三季度成都市呈现出工业经济稳步回升、服务业经济稳步恢复、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的良好势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876.5亿元,同比增长2.6%。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决胜之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中,成都市生态环境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生态环境部重大部署,坚持劲头不松、力度不减、标准不降,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公园城市生态优势、治理效能和活力韧性进一步彰显,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稳中趋好,重大任务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上下同心、科学应对,夺取疫情防控最大成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成都市生态环境系统迅速行动,明确提出“六个三”防控工作新要求,持续保持“两个紧盯”,从组织领导、日常监管和协调联运三方面强化涉疫医疗废物全程监管,24小时专人驻守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同步加强医疗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管,切实筑牢疫情防控“最后一道防线”,坚决斩断病毒传播后路。

同时,制定《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保工作的实施方案》,印发《优化环评服务工作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十条措施》,简化疫情防控相关建设项目环评手续。

靠前服务、纾危解困,助力企业主体复苏

深化“送政策、帮企业,送服务、解难题”专项行动,实行环评审批正面清单“三个一批”管理,截至目前,全市共审批1962个项目,总投资2468.44亿元,环保投资43.4亿元,服务公卫中心、医药生产、环保基础设施等类型36个重点项目加快落地,登记备案和告知承诺制项目环评占95%,在全国属领先行列。

统筹实施《成都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承诺制正面清单》和执法与服务并重“五项”措施,实行监督执法正面清单“三个优化”管理。建立常态化政企“一对一”对话机制,开展“一对一”复工走访服务,开通复工复产咨询服务热线,助力百余家企业有序复工复产。

动真碰硬、久久为功,狠抓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

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为重要契机和抓手,构建并巩固“大环保”格局。成都市建立“责任制+清单制+销号制”,实行“一本账、挂牌办、回头看、周调度、月通报、年考核”,建立督察问题整改销号备案管理办法,以及提示、警示、督办、通报、行政约谈制度,确保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长江经济带问题整改到位。

截至目前,全市涉及整改问题13301个,完成率97.08%;其中,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和群众信访举报问题整改完成率分别为78.1%、99.3%,“回头看”反馈意见和群众信访举报问题整改完成率分别为83.7%、98.8%,国家、四川省移交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完成率为81.1%。

聚焦聚力、驰而不息,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今年5月国办印发《关于对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其中表彰成都市等5个城市“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成都市系统总结经验,稳步迭代优化,一方面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在省级成果基础上细化“三线一单”;另一方面严格落实“三个治污”要求,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650”“626”“620”工程和低碳城市建设“636”工程,对全市4600余家小微企业开展VOCs治理义诊帮扶并制定8个行业企业整改提升系列手册,实施黄龙溪断面达标攻坚战,加快固废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此外,全市积极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青羊区、邛崃市在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中榜上有名。至此,全市20个行政区划中已累计有7个区(市)县创建成功。

升级思维、敢为人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全面推进

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深化成都市生态环保“1234567”工作思路,健全法律政策体系,起草《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并报送市政府审议,配合完成《成都市三岔湖水环境保护条例》《老鹰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立法相关工作;健全企业责任体系,印发《成都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健全全民行动体系,构建“碳惠天府”机制,首创“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开发运营”的碳普惠双路径。

建立健全与部属单位、先发城市、高校企业、国际组织的4大合作机制,目前已与中国环科院、政研中心、卫星中心、对外合作中心、环境发展中心、中国环境报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对标京津冀、长三角、深圳开展常态化交流学习,与国家电网四川电科院协同探索“电力数据+污染防治”治理路径,与成都大学联合发起成立成都生态文明研究院,举办第二届中国环博会成都展。巩固拓展“一院一站一室”科研国家队平台体系,成都大气复合污染研究和防控院士(专家)工作站高效高质运行,中环院成都创新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成都基地)正加速落地。

踏石留印、铸魂强能,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落实生态环境部《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建设的意见》,成都市不折不扣抓好市委第五巡察组反馈问题整改,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传承发扬“忠诚、团结、担当、专业、卓越、廉洁”成都环保精神。修订《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通过“三会一课”、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强化理论学习。部署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制定84项整改措施。出台《成都市生态环境系统纪检工作规程》,理清执纪监督“关系图”,明确“责任田”。树立鲜明“三群一出”选人用人导向,印发《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派出机构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办法(试行)》,稳步推进派出机构套改晋升。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建成机关文化墙,《成都生态环保人》党建杂志正式创刊。

此外,成都首届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成功举办,来自20家社会检测机构、全市各监测站的近200名专业技术人员参赛,业务能力得到有效锤炼。

胡秀芳 李妮斯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