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法治
3上一版
 
异地执法如何成为“一剂良方”?
上海发出首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司法确认书
北海打造集约高效综合执法体系
长沙十大主题活动贯穿宪法宣传周
900余环境敏感点与专职网格员一一对应
河北首家生态修复司法保护教育基地 在邢台开建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20年12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异地执法如何成为“一剂良方”?

 

◆李青

近年来,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执法力度和成效也备受社会肯定。但是,一些企业生态环境守法意识不强、违法违规问题严重、超标排放问题突出,生态环境执法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依然巨大。

由于体制因素和历史原因,个别地方生态环境执法工作还客观存在不积极、不主动、不规范、不到位的问题。定期实行生态环境异地执法,直击问题、直面矛盾、更具执法独立性,是压实生态环境保护的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政府领导责任的重要途径。

生态环境异地执法的“三个有利于”

有利于打造铁军

采用异地执法互查是对生态环境系统执法队伍的一次实体化演练,是一次“执法、普法”的过程。选拔执法能手组成执法小分队,分派至各地开展异地执法工作,充分发挥“勤务兵”的作用。

一方面执法能手协助属地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开展执法工作,现场执法教学,分析执法过程中的要点和关键环节,交流执法经验,及时答疑解惑,逐步提升生态环境系统执法人员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异地执法有效排除各项执法干扰因素,有力打破属地执法过程形成的桎梏,彰显生态环保铁军敢于动真碰硬的优良品质,强化属地生态环境部门监管责任。例如个别县区2020年1月至9月处罚数量仅为19件,通过异地执法,执法小分队仅在国庆期间就立案查处案件9件,积极推动属地执法工作,倒逼基层执法部门加大执法力度。

有利于压实企业主体责任

生态环境异地执法弥补了属地管理的不足,杜绝人情执法,遏制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态环境执法工作的干预。派驻在各地的执法小分队充分发挥“尖兵”作用,公平严格开展执法,沉重打击震慑环境违法企业,压实企业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例如派驻在某地的执法能手在陌生环境中利用“无人机”等方式进行高空巡查,在企业闭门作业规避检查等情况下屡次成功发现环境违法线索,精准打击企业环境违法行为。一周内,就发现数十起环境违法行为,全部立案查处,形成强大威慑效应。

有利于增强环境治理能力

在异地执法期间,不间断保持至少一支异地执法小分队不受干扰地在辖区内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前沿“哨兵”作用,精准发现属地政府长期漠视的突出环境问题,以督企带动督政,从而助推地方政府主动谋划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工作,形成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生态环境保护的局面,环境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多地通过主要领导深入一线开展“四不两直”督查,生态环保压力已传至乡镇街道一级,网格员、巡查员,员员在场;点位长、断面长,长长俱到。

生态环境异地执法的经验启示

笔者结合异地执法工作实践,就如何系统性做好生态环境异地执法工作,初步梳理相关工作经验,供大家参考。

精心组织是前提,牵头部门及时协调司法部门变更执法权限

一是明确牵头部门,作为执法专项行动,由各级生态环境执法局(部门)牵头负责,聚焦行动目标,精准调配辖区内执法力量,及时协调司法部门变更执法权限,组建异地执法队伍,牵头部门同时需要负责对接监测、宣传以及属地生态环境等部门。

二是成立直属小分队,根据待查的行政区域,成立相应数量的执法小分队,由牵头部门统一集中管理,并安排牵头部门的相关同志分别挂钩包干,实时指挥调度,定期实地蹲点指导,保障工作效率和成效。

三是组织集中培训和演练,异地执法行动开始前,组织所有参与人员开展主题培训,熟悉检查业务流程和信息化工具;并借鉴生态环境部“压茬式督查”做法,第二轮次执法人员在第一轮次检查工作最后一周参与到执法工作中,实战演练,提高效率。

四是健全考核评估制度。将发现环境问题数、违法问题数等纳入考核体系中,对抽调单位和人员进行量化考核,异地执法行动结束后作出评价,作为年度先进评比依据,在各小分队之间营造争先创优氛围,提高工作积极性。

能力装备是基础,需要在陌生环境和领域中快速精准发现问题

首先是选派“精兵强将”。异地执法良好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是执法人员能力素质,参与异地执法的工作人员均要求是各地执法业务骨干,需具备较强的政治素质、较好的工作作风、较高的业务水平以及较丰富的实战经验,需要在陌生环境和领域中快速适应并投入战斗,精准发现突出环境问题,依法立案查处,通过“传帮带”,保障执法效果。

其次是配齐执法装备。由牵头部门统一协调,要求各抽调单位配足、配强执法分队装备,在车辆、执法记录仪、移动执法系统等常规装备基础上,鼓励携带无人机、无人船、管道机器人、便携式VOC或颗粒物检测仪等装备。现场检查时执法人员全面使用移动执法系统,按要求录入执法信息,检查发现环境违法行为,充分固定证据立案查处或移交地方查处。

最后是做好后勤保障。异地执法工作需要长期奔波于不同地区、不同企业,执法人员长时间在外,不能经常照顾家庭,会给生活带来一定压力。因此,需要特别关爱执法人员工作环境并加强后勤保障。建议在符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协调安排好饮食住行,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定期安排轮休,防止疲劳作战,既能安全工作,也能高效工作。

执法监督是关键,通过定期稽查降低行政诉讼败诉风险

异地执法质量直接体现上级执法机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依法执法是异地执法工作的底线。

一是加大内部监督力度,牵头部门定期对异地执法小分队依法执法情况开展稽查。每支执法小分队每天汇总发现的企业涉嫌存在的环境违法行为,提出已查明违法行为的事实和证据、初步处理意见,并将相关材料及时移交属地生态环境执法机构,督促其组织内设法制部门对案情逐一过堂、认真审核,复杂案情提请上一级部门协助支持,邀请顾问律师介入讨论,让异地执法发现的每一起案件立案查处过程经过内部充分审核,最大限度降低行政诉讼败诉风险。

二是拓宽社会监督途径,异地执法小分队通过走访群众等方式,摸底突出环境问题,了解公众诉求,针对性开展执法工作,同时接受群众监督。异地执法行动要严格落实好国家生态环境执法信息公开制度,及时通过政府官网、“两微”平台发布异地执法处罚信息及典型案例。异地执法涉及信访的案件,要及时公开投诉处理流程、处理结果。

协同作战是保障,打通内部协作壁垒,推动外部通力合作

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尤其异地执法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协同作战,避免单打独斗。

一方面,需要打通生态环境系统内部门协作壁垒。信息、信访等部门通过梳理在线数据、信访件等方式广泛收集线索,并结合水、气、土、固废等要素部门提供的环境质量信息,汇总分析异地执法区域内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清单线索;生态环境监测部门提供采样、分析等保障,比如可结合垂直管理的实际情况,由直属各驻市监测中心负责异地执法监测保障,保证数据分析高效性、权威性;环境监察部门主要负责督办异地执法交办问题整改完成情况,对区域性突出环境问题开展专项督察;宣教部门主要负责异地执法行动的宣传发动,公开曝光严重环境违法行为,形成警示震慑,并宣传表现突出的先进典型。

另一方面,推动生态环境系统外部通力合作。生态环境执法需要统筹具有生态环境保护职能各有关单位力量,充分释放联动效应。将执法过程中发现的如扬尘管控、油烟扰民、城镇污水处理污泥偷排偷倒等环境问题及时移交具有处罚权的职能部门进行查处,形成监管合力。生态环境异地执法同时要注重联合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重拳出击,依法查处一批典型案件,对重点环境违法行为一经发现,严查快处,快速形成示范效应。

长远看,异地执法对提高执法成效意义重大

事实上,异地执法并不是新生事物,例如公安、审计、监察系统早已驾轻就熟,有一套比较成熟的操作程序,但在生态环境执法领域还处于不断完善和总结过程中。

生态环境异地执法是执法模式的一种创新,它虽非一蹴而就的“灵丹妙药”,甚至还面临诸如一些地方存在抵触情绪的难题,但长远来看,对提高执法成效意义重大。我们将继续总结经验,化解问题,假以时日必然成为“一剂良方”,进而推广开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