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重点流域生态环境规划制定等为省级财政事权
这样的评审是怎么出炉的?
图片新闻
实事求是的科学底线不容突破
五地市优良天数比例超85%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6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实事求是的科学底线不容突破

 

邹祖铭

第二轮第三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通报指出,云南玉溪通海县杞麓湖污染治理工作弄虚作假,干扰国控水质监测点采样环境。云南省纪委监委进一步调查发现,多达29名专家参与了弄虚作假项目,拿着数额不等的评审费、专家咨询费,盲目为违规造假项目出具“同意”“原则同意”等意见。

这29名专家来自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监管部门,其中一些专家技术把关不严,没有深入实地调研、评审走过场,给当地违法行为“背书”;甚至还有一些专家竟然没有相关资质和专业背景,只是为项目上马临时凑数救场。真假专家“巧妙”牵线搭桥,联手为杞麓湖生态环境治理开出“假药方”,为地方一些领导干部瞒天过海的行为壮了声势,使得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步履停滞不前。生态治理看起来声势浩大、有模有样,但成效却可想而知。

作为生态环境领域的专家学者,坚守职业底线、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精神和成果,为地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美丽中国建设添砖加瓦,是其职责所在、使命所系。但为杞麓湖污染治理项目“背书”的这些专家,全然把学者应该坚守的职业道德底线抛诸脑后。这种在利益驱使下丧失客观、公正、独立科学研究立场的行为,不但败坏了学术风气,还对当地的生态环保工作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害,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修改后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指出,环评文件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编制人员或将终身禁止从业。相信这些人会受到应有的处罚。

在刚刚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对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来说,要谨记总书记的嘱托,以严谨科学的求实精神要求自己,严格遵守相关法律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治污攻坚这场大战中发挥出自己的才干,为美丽中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