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知行
3上一版  下一版4
 
奇思妙想贡献绿色智慧
四川搭建学习平台 探索实践路径
昔日学子今何在 绿色之路共前行
近5年公众环境意识持续提升
“大同蓝”下的“绿风景”
用镜头记录大自然的回音
图片新闻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9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家地理》杂志举办影像展览
用镜头记录大自然的回音

图为展览现场。刘沄睿摄
 

◆本报实习生 刘沄睿

“国家地理经典影像大展”日前在北京举办,通过七大主题100多幅经典图片,向公众展示了难得一见的生命百态。

“《国家地理》杂志自创刊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我们所在的星球和其中的一切。摄影师们持续关注着来自大自然的回音,坚持不懈地通过影像的力量传递保护故事和行动。”策展人朱建芳介绍此次展览的背景时如是说。

观众追着展览跑

此次“国家地理经典影像大展”并非第一次展出,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华北地区的首展更聚焦于自然、人文、环保。“让观众发现镜头背后的精彩故事和瞬间,重新认识我们所在的世界。”版权负责人黄琼说。

漫步在色彩斑斓的照片中,仿佛在不同的空间来回切换。为了办好展览,在挑选照片时有哪些标准?黄琼介绍说:“当初选择照片时,是希望给观众展现出国家地理所涵盖的丰富知识和意义,秉承这个理念,展出的作品在空间上要覆盖广阔,从地球的最北端到最南端,从微小的物体探寻到浩瀚宇宙。内容上则题材充实,多幅获奖作品属首次亮相中国,包括人物、动植物、建筑、自然等多样化的拍摄素材,让观众移步换景、目不暇接。”

据了解,此次影像展在其他地区展出时,早已圈粉无数。

在成都,“国家地理经典影像大展”刚布展没多久,就迎来两位观众。原来她们已看过上海、苏州、杭州等地的展览,还不过瘾,于是又追到成都。“130幅作品会因场地有限而无法同时展出,所以有观众慕名而来,我们开到哪儿,他们就到哪儿看,看不够。”黄琼说。

视觉的力量令人震撼。现场一位观众观展足足花了4个多小时,每一幅照片都看得仔细。她告诉记者:“看到这些照片,感觉人类很渺小,地球这颗星球值得探索、发现、爱护的事情还有很多。”

镜头背后揭示气候变迁

“在众多照片中,有没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策展人朱建芳略带沉思后,讲述了一个关于气候变化的故事。

伴随全球变暖,降水量也发生变化,不少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因此降低,气候变化对物种及人们的生活环境产生影响。澳大利亚东南部一个牧场就是鲜活的案例,从原本水草丰沃到现在牧草大量减少。摄影师将镜头对准了在汽车后视镜中出现的一位男子,他曾在自家牧场给250头家畜喂食青草。但由于气候变化,他花费一生心血营造的家园变得干枯一片,最后被夷为平地,他和孩子们因土地干旱露出无奈的神情。摄影师眼疾手快地抓拍到了他们的表情。

还有一张照片,讲述了一个大象家庭的故事。

这张照片名为《过河的非洲草原象家族全景》。“从画面中可以看出,大象一家正在小河里嬉戏,其实非洲象之所以能适应炎热缺水的环境,全靠它们身上交错纵横的裂缝和裂纹锁住泥和水。在高温的草原上,这能帮助它们在找到下一个水坑之前保持皮肤湿润,身上的水分蒸发时还能帮助它们散热,这是非常重要的。”朱建芳说。

2017年,博兹瓦纳政府企图恢复人类合法狩猎大象。从政府的角度考虑,大象在旱季寻找水源与食物,经常闯入人类生活区,焦躁的大象会踩踏农作物并毁坏房屋建筑,摧毁居民辛苦建造的家园。此外,政府认为狩猎协会的资金可以赞助一些社区活动。

但是,这引来了很多反对的声音。这张照片正是拍摄于博兹瓦纳。摄影家希望借助影像,呼吁更多人关心保护大象。

“虽然场地有限,照片篇幅有限,我们依然希望通过新的展览作品、全景幅的设置和摄影师的故事,为公众提供‘沉浸式’的观展体验,探索发现大地之美,进而对大自然倾注更多呵护。”黄琼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