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山水海淀 鸟儿天堂
新书推荐
芦洲莲藕记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21年12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芦洲莲藕记

 

◆张其全

先前,在我们芦洲村,莲藕是分裂的。以水面为界,“莲”归“莲”,“藕”归“藕”!莲藕深处,争渡炊烟无闲愁。

水面以上是浪漫主义的“莲”,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叶展无穷碧,花开别样红,“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水面以下则是实用主义的“藕”,老胳膊老腿沦陷在生活的烂泥里,几经挣扎后了无幻想,安心做了秃头、泡眼、虚胖的持家大汉。

“莲”开在慕名而来的外人眼里,渐渐诗化成一味禅;“藕”入芦洲人的俗世肚,慢慢氤氲了升腾的炊烟。文人画里的老题材“留得残荷听雨声”之类的不光冒酸气,还有点傻里傻气,不如我们芦洲村李奶奶绣的“胖娃白藕图”有烟火气。

芦洲人对“藕”的偏好是溢于言表的,从来都把“莲藕”叫成“藕”,直接就忽视了“莲”的存在。种藕、挖藕、卖藕、买藕、吃藕,组成了芦洲村生态食物链中最瓷实的一条。挖藕能手在村里的地位起码是高于三级木匠的,“枝枝蔓蔓的,一个芽头都没断”,这是芦洲村祖传下来的挖藕界颁奖词。

相对来说,采莲却是要挨骂的,十足的败家子行为。芦洲村规民约里有明确禁止摘莲叶、莲花、莲蓬的传统条款,表面看是对“莲”的呵护,实际上,大人在训斥顽劣孩童时,就会不经意间暴露出狡黠的实用主义小心思。他们会告诫说,水中有莲摘不得呀,否则,雨水就会顺着空心的莲藤灌进去。会烂藕的!

看看,兜了一圈,大红花还是戴“藕”头上,实在是对“莲”缺少最起码的尊重。

如果我是一株“莲”,当然不愿生在芦洲村。我应该代表风姿绰约的“莲”抗议芦洲人的偏袒和不公吗?是他们辜负了造物主的莲之美!多少世的善行和福报才能修来如此的清香与妍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芦洲人似乎既无闲情也无逸致关注。

怎能无视“莲”的痴情!孩子脸的盛夏,芦洲村的雷暴雨说来就到了,大地一片苍茫,空气中充盈、弥漫着潮湿的电荷。单兵出击的雨脚总是先噼里啪啦践踏莲身,大兵团的暴雨才会由远及近包围整个村庄。硕大的莲叶状若铜锣,第一时间把暴雨的讯息传达给村人。而寂寞无主开的红粉莲花也同时在大声呼号,像黑夜里簇簇燃烧、抖动的红蜡烛。

风雨之后,晶莹剔透的雨珠翻滚在莲叶包里,挂在莲花瓣上,久久不愿离开,那是委屈的“莲”之泪吗?

作为后来逃离芦洲的放牛娃,我更愿意说出彼时芦洲村的无奈和纠结。芦洲曾是个饿着肚子的村庄,甚至一度还沦落蒙受“偷鸡摸狗芦洲村”的风尘。“吃了吗”,永远是人们见面的问候语!

对一个好死不如赖活的村庄而言,“莲”或许是外在的脸面,“藕”一定是肚皮里的填充物!肚子决定脸面,在物质、精神无法双赢的情况下,偏重肚子里的物质,而非脸面外的精神,其实是个自然的选择。

何况,“藕”确实做过芦洲村的救命物。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相比于其他村落,芦洲村创造了无一人饿死的奇迹。是稻地、水塘、野沟、河湖里无处不在的家藕、野藕救了芦洲人的命。芦洲又是个知恩的地方,图报的方式也极富创造性,从深挖自身魅力的烫藕粉、炒藕片、煮藕段,到与他物联姻的炸藕盒、宫保藕丁、桂花糯米藕等,能想到的舌尖滋味全给打上“芦洲藕食”的原创标识。

于我而言,再一次与家乡的“莲”深度相联互念,已经是在走出家门后的上世纪90年代了。

有一年学院放暑假,女友要求我返乡后“摘一大把的莲花带回来!”于是,披着夜色,趟着蛙鼓和萤灯,我揣着明白“误入藕花深处”,偷偷摘下无名藕塘里的莲花,还张扬显摆通过寻呼台发酸句子给她,汇报已经得手的喜讯:夜入莲叶地,摘取相思花!

那一把走向诗和远方的莲花,应该是芦洲村有史以来最得尊荣的花,受宠若惊地站在女友特意准备的花瓶里,心神不宁看着城市里的华灯璀璨。不幸的是,一旦戴上“相思花”的帽子,离灰飞烟灭就不远了。果然,她很快受到小资主义的风寒侵袭,待一点一点萎靡、枯瘦、败落后,那一段感情也在冬寒时怅然落幕。

无他!谁让一个嫌弃、逃离芦洲村的放牛娃转过身来违反“不能采莲”的规矩,肆意颠覆“莲归莲,藕归藕”的祖训呢?

令人欣慰的是,迫于生存所需,被芦洲人人为撕开的“莲”与“藕”的裂纹与伤痕,近些年正在聚拢、愈合。这一次的附着力与黏合剂,依然是芦洲村顺势而为的生存哲学和贴地飞行的务实主义精神。

芦洲村地处洪泽湖之滨,被悠然润湿的东南季风娇惯着、撩拔着,水光潋滟,山色空濛,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芦洲人不可能坐拥旖旎心不动。凭着精心规划的上千亩荷塘,他们把观光旅游农业的真经念得震天响。引领众人沉醉不知归路的自然是莲叶、莲花的风雅身姿了。

芦洲“莲”终于从幕后走向前台,成为江淮水乡芦洲村的精美封面,明眸善睐,风情万钟,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过来打开、阅读,饶有兴致走进一个小村的前世今生。

现在的芦洲人深谙“莲”与“藕”联姻好合的妙处,也一改原来的木讷形象,四处开讲,言必称生态经济,风光值钱……云云!

作者简介

张其全,江苏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青春》《红豆》《扬子江诗刊》《中国环境报》《广西日报》等报刊。出版散文随笔集《赤脚奔跑》。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