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牢记“国之大者” 坚持稳中求进 扎实推进陕西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探索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新范式
让人民群众对信访问题的解决感到满意
提升公众绿色素养 开创绿色传播新局面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3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探索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新范式

 

◆张惠远 李君

2月10日,四川省成都市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获得国务院批复,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迎来新任务、站上新起点。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府新区考察时指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成都市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锚定“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战略目标,持续推进营城理念、发展方式、建管模式变革,全面开启公园城市建设。

第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府治水展现山水人城和谐美丽宜居之地。

成都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把治水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公园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突破口,成都积累了一定经验。

加强顶层设计和源头治理是关键。不断完善监管体系,构建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了“市级河长主督、县级河长主治、基层河长主管”的工作机制。深入推进“供、排、净、治”一体化改革,对全域供水、排水、净水、治水实施闭环管理,构建覆盖水源地、水厂、用水户、排水户、污水收集、城市排涝、污水处理的系统管理体系。

坚持问题导向是推动生态环境向好的先决条件。突出治理重点,开展攻坚行动,按照一年治污、两年筑景、三年成势的时序要求,以“治水、筑景、添绿、畅行、成势”为途径,开展江安河二江寺断面消劣专项行动、锦江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坚行动、锦江流域水生态治理行动,推动截污、清淤、补水同向发力。

保障饮用水安全是水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通过完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法律体系,进一步规范了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相关管理活动。持续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延伸或者跨村、跨乡镇联片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在取缔一批水质不达标的水源地的同时,加快推进备用水源地建设,着力解决单一水源问题。

第二,“双碳”目标引领低碳赋能,构建“碳惠天府”机制,打造碳中和先锋城市。

降碳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战略方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成都市立足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开展碳中和先锋城市建设,打造了“碳惠天府”品牌,为实现碳中和奠定基础。

以探索低碳发展新机制为切入点,提出以“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为路径的碳普惠建设思路,制定了餐饮、商超、景区、酒店等领域低碳评价规范,引导相关企业推行低碳管理、实施碳中和公益行动等。设立碳普惠专家委员会,组建低碳发展协会,搭建政府与社会、企业和科研机构低碳发展沟通平台。

以产业低碳转型为着力点,通过深入实施低碳城市建设“636”工程,持续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能源、城市、碳汇、消费和制度能力体系,建立目标责任制,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和消纳力度,降低化石燃料使用比例。推动环境资源向资产转变,实现生态有价。

以共治共享为落脚点,加快重塑美丽宜居城市空间形态,深化公共交通领域低碳场景建设,全面落实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完善绿色公益平台,依托各类低碳场景,周期性开展公众体验活动,通过线上平台对市民绿色出行、节水节电等行为发放碳积分奖励,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第三,探索实践创新,公园城市建设引领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新范式。

成都市围绕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探索出了一条全球借智探索研究、群策群力创新实践、建章立制固化成功经验的公园城市建设之路。

以科学研究为引领,探索公园城市建设。边研究边实践,联合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开展重大课题研究、举办多届公园城市论坛,探索出了具有成都特色的公园城市建设道路。2020年,研究提出了公园城市指数(框架体系),从15个方面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了目标导航和度量标尺。

以制度创新为抓手,规范公园城市建设。通过强化政策创新、推动机构创新、突出规划创新、探索标准创新,高位推动公园城市建设。2018年,先后成立全国首个公园城市规划研究院和全国首个公园城市建设局。提出以公园社区为基本单元建设公园城市的理念,将公园社区按不同重点分为绿色社区、美丽社区、共享社区、人文社区、活力社区、生活社区打造建设。成都市未来公园社区建设日前正式启动。

以全方位转变为重点,创新公园城市建设。持续深化城市发展理念、工作开展方式、经济组织方式、市民生活方式、社会治理方式变革,推动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突出以人为本、以城聚人、以城促产,构建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的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以“街区制”理念全面推进公园街区建设。

作者单位:张惠远,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李君,四川省成都市生态环境局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