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境界-文化
3上一版
 
久久为功 协调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塬上黄河
一部研究循环经济的力作
新鲜速递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3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塬上黄河

 

◆吴春梅

远看黄河是一条线,近看黄河是海边……古老的河州花儿中传唱的黄河奇观,描摹的情景就是从远近高低不同的视角看到的塬上黄河。

九曲十八弯的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如藤蔓般款款而来,却在永靖段蔚然成海,像一棵开枝散叶的大树突然匍匐在大地,形成一种河海难辨的高峡平湖景观。

这一景观,永靖人亲切地称为“高原蓝海”。她是上世纪50年代修建“黄河明珠”刘家峡大坝时,蓄水形成的刘家峡水库,库容总量为57亿立方米,是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一颗“蓝宝石”。

极目远眺“高原蓝海”,仅凭这飘渺朦胧的河岸线,我们就能感受到云蒸霞蔚的壮观和浩淼无垠的大海气象——

你所见到的山不一定就是山,你所见到的水也不一定就是水。那山是山的缩影,那水是水的灵魂。山到裸露处,明心见性,明心之山如云舒卷,气定神闲。山中无别事,与水结知己。山随水影去,水迎万壑来。山高水长,碧波澹澹。

塬上黄河,从一条河嬗变为一片海,一定有着她不平凡的故事。著名作家梁衡在《刘家峡绿波》一文中直截了当地写出了她的内涵:“她绿得深沉,绿得固执……一湖绿染绿了西北,染绿了全国。”

是的,她的绿是生命绿,是白塔寺川青枝绿叶的绿,是天心地胆养育出来的祖母绿。

她的绿,更潜藏着永靖人民无私奉献的本色,水下有先祖,一瓢只为天下苍生饮。

上世纪50年代,举世瞩目的刘家峡水电站开始规划修建,这是我国自行设计施工修建的第一座百万千瓦级的大型水电站,也是亚洲建造的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是共和国水电向世界亮出的第一张“名片”。

只是,要想成功修建大坝,首先要解决黄河在永靖段蓄水的问题,而这涉及到永靖白塔寺川的去留。

白塔寺川,被誉为西部的“天府之国”,花儿里是这样歌唱的,“青枝绿叶的白塔寺川,美成的样子就干散(漂亮)”。白塔寺川道,则是丝路南线的“大车道”,是连接中原与欧洲的通衢咽喉,是史书上著名的“茶马互市”的原创之地,也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平分秋色的过渡纽带。

为一条河让路,就要“舍小家,为大家”,就要从“天府之国”移民。

“天府之国”养育的永靖人民,拥有着比花儿里歌唱的更加“干散”的心灵。他们淳朴善良、智慧远见,深深懂得国家利益永远大于个人利益。

为了共和国的水利事业,他们祭告先祖,扶老携幼,一步一回头,泪别家乡。最终,刘家峡大坝库区移民开创了奇迹,难度之高、速度之快、人口之多、效果之好成为中外移民史上少有的范例。1960年1月1日,刘家峡大坝胜利截流。

移民后的白塔寺川人,被永靖的非移民户称为“尕百姓”,非移民户称为“大百姓”。大百姓和尕百姓在生活细节上有着很多不同之处。尕百姓的“规程”不但多,而且不易更改。

其中之一,就是视水如命,惜水如金。

比如,在尕百姓的规程里,任何人不得往黄河里撂东西。一旦发现,轻则挨骂,重则挨批,甚至名誉尽失,累及子孙。当地“尕百姓”的方言数落又狠又爽利:“黄河的盖子牛(没有)盖住的,你干脆把个家(自己)撂进去,即便撂进黄河里,你也是洗不清的,人哈牛(没有)像地……”被批评的人最好还是乖点接受,不然后果更加严重。

这是因为,尕百姓的先祖们尸骨掩埋在高原蓝海之下,“敬畏黄河”已经成为他们的一块思想胎痣,潜移默化地规范着人的行为,涵养着他们的精神。

久而久之,这不易更改的“规程”也慢慢渗透到大百姓的生活,与大百姓的行为方式相互包容、彼此借鉴,形成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存在的、不成文的“白塔寺川规程”,构成了新的“永靖文明”。

如今,在永靖,每个人的心里都隐藏着一片蓝海,蓝海里沉睡着自己的先祖,他们无私的奉献散发出的光芒照亮了大地。

塬上黄河,天地明镜,不惹尘埃,大千疗愈,只此蓝。

作者简介

吴春梅,女,甘肃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花城》《四川文学》《湖南报告文学》等。出版诗集《虚掩的门》,长篇报告文学《青云志》。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培训班学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