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境界-文化
3上一版
 
久久为功 协调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塬上黄河
一部研究循环经济的力作
新鲜速递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3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部研究循环经济的力作

作者:柴艳萍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1.4
 

◆郝立新

作为一部研究循环经济的作品,河北经贸大学柴艳萍教授的《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循环经济伦理研究》一书,对深入领会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构马克思主义循环经济理论,引领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是较为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循环经济伦理思想。全书站在人类文明形态演进和转型高度,批判了近代以来由资本逻辑导致的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指出了转向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阐明了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实现条件及其伦理价值;概括了现代循环经济思想的形成背景、基本内涵、建构模式,特别是对循环经济的合理性进行了证明。柴艳萍认为,循环经济超越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之局限,兼具经济、生态、伦理与社会合理性。它把经济目标、生态目标、道德目标和社会目标有机统一起来,体现了多元道德之统一。

二是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循环经济的解释范式。全书从系统观、经济观、价值观、技术观、生产观、消费观等角度对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与西方现代循环经济思想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循环经济的解释范式。作者指出,西方循环经济诸多解释范式都只是生态危机发生之后的生态学反思或经验性补救,是一种改良之路,而不是根本变革。因为它不触及资本主义制度之根本,只是停留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表面探讨上,没有深入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特别是其回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复杂辩证关系,看不到人与自然背后是人与人的关系,当然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因此,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参照,将价值考量、经济考量、制度考量相统一,才能正确认识循环经济,才能建构起科学的循环经济模式。这是马克思主义循环经济解释范式的学理基础和鲜明特色,据此才可以捍卫马克思主义在环境伦理学上的话语权,打破西方生态学的话语霸权。

三是深刻揭示了生态危机的实质。全书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来分析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明确指出人与自然对抗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生态危机的背后是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制度危机,暴露出的是私有化与人类社会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要想实现“人同自然的和解”,就必须实现“人同人的和解”。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本途径是进行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彻底转变。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循环经济能否实现的根本保障,建构循环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制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四是阐明了生态环境与文明兴衰的内在关系。古代文明的衰落甚至消失虽然有多种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了生态灾难,从而失去了文明赖于发展的根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确把握了这一规律,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因此,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循环经济是对生态与文明共生规律的自觉应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共赢”式的发展道路,才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永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作者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