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以督察为契机推动形成一批制度性成果
国资委成立社会责任局推动央企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立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开辟“新领地”
用好生态修复专项资金
发挥好惩罚性赔偿制度作用
一年间705家暴露环境风险,这些上市企业怎么了?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3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快建立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方刘花 何路瑶 文传浩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加快建立健全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既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论的重要实践,也是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围绕生态产品价值评估、转化、核算、交易等层面提出不少针对性建议。笔者通过调研分析也发现,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目前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生态产品权属复杂,类别繁多。产权是产品交易的基础,生态产品产权明晰才能确定生态利益由谁享有,才能保障生态产品市场稳定。长江经济带区域生态资源十分丰富,但类目繁多、环境复杂。许多生态产品的产权类别认定仍处于探索阶段。权属复杂和非标准化的生态产品不在少数,大批生态资源利用处于空白状态。同时,由于产品所有权和使用权界定不清,产品边界难以掌握,对生态产品的数量范围、质量等级等信息难以全面摸查。基于产权基础的产品创新受到边界约束,生态产业领域、规模受限,生态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生态产品市场机制不全,标准不一,难以对优质的生态产品及时进行规模化的价值评估和转化变现。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具有明显的市场潜力,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市场,有产无销、有销无产的问题难以解决。具备交易条件的生态产品也存在价格不定、价不对货的情况。部分生态产品价格甚至对标农副产品价格,生态价值大打折扣。

生态产品运营各自为战,品牌不响。长江流域跨越多个不同行政区域,跨区域统筹谋划不深,多呈现小和散的特点,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不强。生态产业发展多聚焦本土,缺少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谋划和协作机制。未能充分依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禀赋和金字招牌,打造区域性公共品牌,形成集聚合力。产业布局单一,未能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精准化的生态标签。对长江经济带优质和稀缺生态产品的生态定价议价能力不足,生态优势并未充分体现,产品供给竞争力不强。

长江经济带作为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国家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统一,对全国都有重大借鉴意义。应加快建立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推进长江经济带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完善适应政策管理和市场化的生态资源产权制度,加快探索长江经济带区域资源丰饶的森林、湿地、水流等各类生态要素产权主体界定办法,明确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之间、不同权益主体之间行使所有权、使用权的边界。厘清生态要素产权主体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责权利关系,明确生态要素的政策管理权能。基于现有的长江经济带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以区域化推进开展生态产品普查,形成公共产品、私人产品、非标准化产品等各类目录清单。对符合产权确认条件的及时确权登记,对不符合条件的进一步完善,搭建应用生态产品信息化处理平台。

探索建立长江经济带区域交易中心。由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合作设立区域生态产品交易管理机构,组建专业人才队伍,对区域生态产品市场进行统一化、标准化管理。加快研究制定标准化的生态产品评价体系和核算规范。对生态产品的政府采购,应符合市场化标准,同时根据生态发展的需要,对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等工程项目进行协调支持。

统筹设计长江经济带区域公共品牌。强化战略统筹和顶层谋划,站在全区域、全产业、全品类覆盖的高度上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体系,对品牌命名、定位、理念、标识及渠道构建、传播策略等进行科学设计。探索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标签制度,注重商标注册培育和保护,挖掘长江经济带生态资源和传统文化特点,将生态价值与文化底蕴有机融合。加强对品牌产品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线上及线下资源整合、环节把控,提高工艺水平和质量保证。通过各环节可追溯的方式对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强化消费者及市场认同,增强生态产品核心竞争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