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境界-知行
3上一版
 
数字地图助力城市减碳 碳普惠激励公众绿色出行
30棵无忧花每年可固碳300千克
碳普惠用户数达30万
“绿宝箱”变废为宝收益可视化
为低碳学校创建试点授牌
青春力量催生奇思妙想
垃圾分类成时尚,乡村诗意浓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22年6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垃圾分类成时尚,乡村诗意浓

 

◆本报记者余常海

黄金香柳、格桑花,夹道相迎。

夏雨初歇,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东升村笼罩在一缕白雾中,在一片充满川渝特色、错落有致的老瓦屋外,色彩鲜艳而富有童趣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墙绘格外显眼。

“天天听广播,我知道剩菜和其他垃圾要分开扔。”东升村村民李婆婆笑容满面,在这个美丽小村庄,垃圾分类成了“时尚”的代名词,人人爱环境,美丽乡村的变化让村民受益。不仅如此,最近,在四川美术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东升村的生态墙绘完成,这个整洁的乡村多了一丝艺术韵味。

整治乡村环境,改变“由外而内”

曾经的东升村,房屋破旧、人烟稀少,柴禾时常被扔在路中央,稍不注意就会挡着路。东升村党总支委员会副书记王琼玲想起以前就摇摇头,流经村里的小河垃圾漂浮,环境与数公里外秀美的金刀峡景区相差甚远,更别说游客来访。

东升村总人口2812人,990户人家错落分布在7处集中居民点。居住地分散,让环境整治维护的范围和难度大大增加。

改变从2017年重庆市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开始。北碚区下决心强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由外而内”改变,东升村成为这个区整治的先行示范点。

要改变,首先要从观念和习惯上入手。王琼玲告诉记者,环境整治之初,镇村干部挨家挨户发动群众,以“既见新村又见乡音、既见新貌又留古韵”为标准,对村民房前屋后和道路沟渠进行“整容美化”,先后转运垃圾18吨,清理河道垃圾8吨,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夏日午后,村里的阿婆都会带着牙牙学语的孙儿四处闲逛。但陈居秀却不得空。作为一名垃圾分类指导员,她每天需要在固废垃圾回收点指导村民们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

王琼玲介绍,垃圾分类指导员是专为建设美丽乡村设立的岗位之一。“我们每季度还会组织开展一次家庭环境卫生评比活动,并将结果公布出来,垃圾分类在我们村是‘时髦’的表现。”王琼玲告诉记者,东升村还组织志愿者,引导农户定期清理门前屋后的公共空间垃圾和沟渠河塘的漂浮物,保持清洁。

此外,在北碚区生态环境局的指导和帮扶下,村里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投用,农村污水不再直接排入河流,小河的水也变得澄澈了。

“生态美”盘活了乡村经济

“无害化厕所建好了,角落都种上了花草,村子真的变美了。”陈居秀作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者,村里近年来的变化都看在眼里。此外,她还有另一层身份——农家乐老板娘。

陈居秀原本在城里务工,因身体原因回乡。见到村里越变越美,游客也越来越多,她不禁动起了开农家乐的心思。说干就干,她将自家三层楼的小院进行改造,摇身一变成了农家乐。陈居秀说:“乡村美了,人气旺了,生意红火时,一天就能接待十几名游客。”

而返乡创业的村民不止陈居秀一人。51岁的王广清多年来一直在外打工,几年前,他见村里产业发展搞得有声有色,便毅然回村成立公司种植生态产品。王广清介绍,公司的几个种植基地吸纳了村里不少剩余劳动力,人均年收入达1万多元,比过去翻了一番。

“乡村的美化引来了人气,也为从村里走出去的村民返乡发展提供了土壤和空间。”柳荫镇党委书记何波告诉记者,东升村原是传统的农业村,村民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生。而现在,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闲置资源得以盘活,生态美带来了“美丽经济”新风貌。

“柳”文化丰富乡村文化底蕴

在绿水青山间,东升村的“美丽经济”如花绽放,但还需引入一汪源源不断的“活水”来浇灌,方能长久。对于东升村来说,“美育”文化便是这一汪“活水”。

柳荫镇以“又见柳荫”为文化品牌,打造了六大特色“柳”文化:柳耕、柳宿、柳趣、柳书、柳音、柳农。东升村则融入当代艺术元素,在这里建起农耕文化园、接待中心、儿童乐园、望渠书屋、休息住宿、稻草园等6个区域。

建筑所用的石材、木料都来自拆除的材料,风貌和旧式村居浑然一体,丰富了乡村的文化底蕴。

东升村变了,却又好像没有变。

如今,村民的生活生产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游客则在公共空间里畅游,体验乡土艺术和村居生活之美。

2019年,四川美术学院在柳荫镇发起“中国乡村美育行动计划”,有67年历史如今已废弃的柳荫艺术粮仓,成了众多艺术家的创作基地。四川美术学院及北碚区众多中小学师生在柳荫镇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作品,田间地头成了展览地,潜移默化地培育起村民对“美”的认识。

两江名居第一小学美术教师吴敏与学生们共同创作的纸浆画就摆放在柳荫艺术粮仓内,纸浆画的原料来源于废旧的报纸或废纸,是“变废为宝”的典型。“废纸不是垃圾,可以变成美好的画。”吴敏告诉记者,纸浆画很好地融合了东升村的“垃圾分类”,为乡村带来了“绿色”利用的范例。

黄金香柳、格桑花扮靓乡村,何波对东升村和柳荫镇的未来充满憧憬:乡村的诗和远方,已然在路上。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