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重庆生态环境系统扎实规范处置医疗废物
衢州环评审批提效助推重点项目落地
让荒山变身绿色园林
西安检查应急响应措施落实情况
2022年10月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前20位和后20位城市名单
图片新闻
2022年1月—10月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前20位和后20位城市名单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11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衢州环评审批提效助推重点项目落地
全市共审批建设项目环评331个,项目投资额近740亿元
 

◆本报通讯员 刘易 见习记者 王雯

2022年前三季度,浙江省衢州市交出亮眼经济报表:全市GDP1427.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2%,增速排全省第三位。

作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助推器”,衢州市生态环境部门既抓保护,又抓发展,统筹协调发展经济、保障民生和保护环境的关系。目前,深化改革、优化服务、强化监管等多措并举、标本兼治,衢州市生态环境部门抢时效、抓项目、拼作风,进一步优化环评审批流程,提升环评审批质效,在推动经济稳进提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新担当。

今年以来,全市共审批建设项目环评331个,项目投资额近740亿元,一季度、二季度环评审批办理时效列全省第一、第二。

深化准入制度,念好“减降经”

近日,浙江衢州华电福新新能源有限公司收到了衢州市生态环境局衢江分局出具的衢江区湖南镇120MWp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非辐射环评和辐射环评批复,这得益于“多评合一”服务新模式,针对非辐射项目环评、辐射项目环评等多个许可事项,仅开展一次审查、进行一次公示、出具一个批复,为企业节约25%的环评编制费用及50%的审批办理时间。

按照常规环评审批模式,此次办理环评的建设项目需单独提交、单独受理、分开公示、分开批复,企业至少需要跑两次生态环境部门,提交两次申请,耗时多、手续繁。“通过‘多评合一’,企业只需编制一本环评,提交一次环评申请,组织一次专家评审即可取得项目批复。”衢江分局负责人介绍,前期服务专员多次前往项目所在地考察调研,同时加强与上级生态环境部门沟通对接,精准指导解决企业在审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这一项目是衢州市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创新举措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衢州市生态环境部门深化准入制度改革,积极落实环评审批提能增效服务,探索开展“区域环评”“多评合一”、环评“打捆”审批等系列改革举措,通过降低环评等级、符合条件免于环评手续、简化环评内容、简化环评审批程序、简化编制环评报告所需的环境质量监测等措施,充分发挥生态环保职能、全力保障建设项目落地,为经济稳进提质再添动能。如指导江山市贺村镇可津产业园5个塑料制品业项目、常山县两个体育用品企业开展环评“打捆”审批,助力企业项目落地提速增效。今年以来,共完成项目环评降级92个,其中报告书降为报告表4个,报告表降为登记表备案88个,企业环评编制费用平均降低约94%。

优化审批服务,打开“加速器”

通过建立“绿色通道”全程保障,生态环境部门为推动重大项目开工落地开启了“加速器”。常山江(辉埠—双港口)航电枢纽项目不久前通过了环评审批。

“仅用1天时间完成技术评估。”衢州市生态环境局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处长邱慧芳说,在得知这个项目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初稿后,就同步开展环评报告专家审查、评估审查、部门审查,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间。截至目前,已实现两个项目环评即报即评估,为建设单位缩减80%的时间成本。

起步于作风转变激活“一池春水”,再到立足职能持续擦亮“服务招牌”,再到如今成为护航项目探路者、排头兵,衢州市生态环境部门的“提速经”,恰是“衢州速度”的生动注脚。

早在今年年初,衢州市生态环境系统召开的第一个干部大会上,局党组书记叶骏专题动员部署“干部作风整顿年”工作,启动了新一轮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行动。“虽然部门任务更重了、要求更高了、压力更大了,但整个队伍的干劲更足了、节奏更快了、士气更强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开明由衷地感慨。

稳作风,提能力,干实事。今年以来,衢州市生态环境部门不断使出新招实招为助推项目落地注入“绿动能”。建立局领导挂联上市梯队企业工作机制,对列入“4+1”重大项目、总投资在10亿元以上的市重点项目,落实专人负责环评审批服务,全程跟踪建设项目环评报告编制、评估、审查、公示等环节,每周更新项目环评进度,及时协调解决难点、堵点,实现审批流程无缝衔接。截至目前,已完成省级及以上“4+1”重大项目环评审批45个,平均办理时长13.75天,较法定办理时限缩短46.25天。

强化质量管理,把好“三道关”

这几天,衢州市生态环境局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又在忙着“体检”——大到项目前期方案论证、优化选址选线,小到一份份审批文书的复核、信用管理,工作人员正进行着详细审查。截至目前,已组织开展环评文件复核4次,复核环评报告120份,对14家环评单位、10名个人进行扣分。

“此前,我们多次指导建设单位依法依规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要求建设单位在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前,采取听证会、论证会等方式征求各方意见,并在报批文件中注明采纳情况。”邱慧芳介绍,在受理建设项目环评报告时,还对相关情况进行详细审查,对环评质量差、不符合相关法规政策要求的,一律退回修改完善,压紧压实企业主体责任。

“环评改革,该改的要改、该放的要放、该简的要简,但该严的须严、该管的须管、该查的须查,真正发挥环评在源头预防污染的关键作用。”朱开明说,环评审批过程中,必须把牢主体责任关、专业技术关、集体决策关,“三关”缺一不可。

守好质量之门,关键在于群策群力、借智借力。“为把好项目准入关,省、市两级生态环境部门组成的调研服务组,对同一项目多次开展调查研究和项目论证,强化对污染物处置手段和利用路径开展技术论证。”邱慧芳介绍,同时,还主动与招商、发改、经信等部门对接,提前研判项目环境准入条件,对不符合环境准入条件的项目尽早提出否决意见。今年以来,针对14个项目召开联席审议会,参与招商项目研判和项目决策咨询460个,提出合理化建议900余条,助力442个项目落地开工。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