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青岛严执法重服务暖民心
“三本台账”打捆审批保障项目尽快落地
苦干实干推动绿美云南建设
加快建设世界滨水生态名城
广州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
指导检查组下沉各地落实管控措施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1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2022年环评与排污许可工作守牢环境底线创新服务方式
“三本台账”打捆审批保障项目尽快落地

 

◆本报见习记者温笑寒

金沙江上,白鹤滩水电站巍然横跨,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顺着密布的“银线”浩荡出川;丹江口边,安乐河口挖下了“第一铲”,跨越半个多世纪引江入汉的梦想正逐渐实现;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全国首条零碳沙漠公路横贯大漠……

2022年各类建设项目陆续上马,全力以赴促进经济恢复和重振。环评与排污许可工作在守牢生态环境底线的同时主动担当创新,保障项目尽快落地,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创新“三本台账”,服务高质量发展

引江补汉工程,一条由长江通往汉江的“生命补给线”,也是一张高质量发展的绿色调水工程“名片”。

“2022年6月以来,我部已批复引江补汉工程、北沿江高铁上海至合肥段、海则滩煤矿等水利、交通、煤炭等行业重大项目环评文件16项。”去年生态环境部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三本台账”,即国家、地方、外资三个层面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清单。生态环境部依托环评审批“三本台账”,对引江补汉工程提前介入指导、开辟绿色通道,在严守生态环保底线的基础上,加快环评审批,为工程开工创造了条件。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副总经理孙志禹说:“如果没有生态环境部门的支持,2022年7月引江补汉工程的开工,是不敢想象的事。”

“三本台账”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服务品牌,实施已过5年,已获得相关部委、地方和企业越来越多的认可。围绕更好保障重大项目落地的目标,这几年有许多创新做法。

强化部委联动,推动项目落地。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在京召开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前期工作专题视频调度会,对环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

强化部省统筹,实现协同发力。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参照生态环境部环评审批“三本台账”制度,建立省级“1+5”重点项目环评服务台账,安排专人跟进,定期调度更新台账内项目环评进展,实施挂账销号管理。

强化精准服务,让企业少走弯路。对煤炭保供等重大项目探索实行环评审批服务单措施,“点对点”的服务方式确保政策传达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审批服务到位。

打捆、共享、承诺,新形式促环评提速

去年,山东省临清市佩嘉轴承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刘登旺迎来一件喜事:“我们佩嘉轴承、超华轴承、高鼎轴承、超海轴承4家企业一同办理环评,从着手办环评到拿到批复,一共用了不到1个月的时间。”

环评批复提速,得益于山东省出台的同类型基础设施项目或产业园区内同类型小微企业项目打捆审批新规定。规定中明确,同类项目环评打捆审批,多个项目共同编制1本环评报告,开展1次基础调查,进行1次审批就能同时取得环评批复。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打捆审批后编制内容大幅减少环境调查和基础分析数据,报告内容共享率达到60%,编制成本降低约30%,审批时间压缩20%。

项目的环评文件早一天审批完成,就能早一天投产、早一天见效益。保障环评编制、审批跑出“加速度”,是企业所需,更是政府所向。办理承诺、APP开发、数据共享,不同的措施均是指向环评提速。

在广东,推进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项目环评等实行办理承诺。专班向相关地市政府和省厅下发任务交办单,要求承诺在规定期限内完成项目环评审批。省厅和各地市政府根据职责权限,逐一分析研判交办项目环评进展,按要求承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环评审批。

在重庆,开发“建设项目选线选址环境准入自助查询系统”APP。通过APP,用户可以进行准入政策查询、拟建项目分析等掌上智慧应用功能。同时,系统可对拟建项目编制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或无需办理环评手续的选择进行判断,便利企业环评编制。

在江西,建立开发区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共享机制。明确入园项目环评文件可直接引用有效期内的监测数据成果,推动各级开发区管理机构开展园区环境质量监测并建设数据共享平台,为企业提供免费监测数据,有效降低环境现状数据监测时间。

顺应减污降碳新要求、信息化智能化新趋势

2022年,河北、山东、浙江、重庆等9省(自治区、直辖市)环评工作增加了新内容,重点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在上述各地开展。

按照要求,试点聚焦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煤化工等重点行业,在2022年6月之前基本摸清重点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和减排潜力。

与发达国家基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后转入强化碳排放控制阶段不同,我国同时面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碳达峰碳中和两大战略任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成为必然选择。

“我们还组织15个地市探索开展‘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试点,同时推动温室气体纳入环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研究。”去年生态环境部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这样表示。

除去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新污染物的控制同样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新要点。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生产和使用是新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生态环境部积极推进新污染物环境影响评价基础研究,做好与新污染物技术标准、调查监测方法规范等的衔接,同时严格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环境准入,防范新污染物产生。

在环评和排污许可领域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新污染物治理等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形势给予回应,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要求。而顺应时代信息化、智能化的形势开展工作,同样能够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2022年,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全面推行,排污许可成为企业合法生产的“身份证”。生态环境部出台排污许可证电子证照标准,实现“单点登录、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全程网办”;强化信息化建设,优化完善排污许可平台与移动执法、自行监测等平台系统的衔接,实现数据互通;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手段,推动排污许可数据应用。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