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整治监测数据造假需明白“四个在哪里”
管理到位,露天烧烤才能真正“火”长久
企业为何招不到环保专业人才?
调研不能忽视群众的现实需求
企业“一把手”不能成为环保“门外汉”
如此挑战要不得
把握“流量密码”讲好生态环保故事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5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调研不能忽视群众的现实需求

扫码浏览中国环境APP《调研手记》专题更多内容
扫码查看《调研手记》栏目征文启事
 

◆王善仙

湖北大冶地区是著名的铜铁矿冶炼区,笔者参与了大冶地区环境与健康风险调查研究活动。刚开始去采样时,群众对这项活动充满期待,热情地配合相关工作开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调查结果缺乏反馈,群众的热情便逐渐减弱。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遇到一位老人,她的菜园附近有一个煤堆场,希望调研组在她的菜园进行样品采集。然而,由于菜园不在调研范围之内,我们并未满足她的请求,也未对此事进行深入的了解。

这些经历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是否做到了与群众及时沟通并反馈结果?我们是否充分关注了群众的需求?我们的工作是否真正为他们带来了实际效益?

需求与反馈在生态环境保护调研过程中是加强生态环境部门与群众紧密联系的重要桥梁,是“急群众之所需,补政府之所想”的重要机制。与群众的联系密切了,更有助于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提高调查准确性、提高实用性与政策针对性,从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持续改进与发展。

笔者深深感受到,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类的调查研究时,调查人员常常容易陷入科学研究的思维模式,即关注理论与方法,而忽视了群众的现实需求与信息反馈。实际上,调查研究与科学研究在本质上存在差异,更注重对现实世界的探讨,通过实证观察和数据收集来解决具体问题,满足社会和群众需求。

对此,笔者认为,在进行调查研究时,不能简单地套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否则可能导致调研成果与现实问题脱节,无法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真正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注群众所思、所想、所议,让调查研究真正服务群众。

具体而言,首先应充分了解并关注群众需求,在调研过程中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实际环境问题。其次,应与群众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主动与群众沟通,了解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调研方向和方法,以提高调研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此外,要重视向群众及时反馈调查结果,关注调查结果的传播和普及,让群众了解调研工作进展和成果,增强他们对调研的信任和认同感,使得调研结果更具说服力。

通过这次调研,笔者认识到,只有调查研究真正贴近群众,得到群众的支持与认可,才能将调查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和实际行动,调研工作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为实现群众美好生活愿景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湖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