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葡萄美酒夜光杯
哦,天边的那条路
高山上的雪莲花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12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哦,天边的那条路

 

◆李承峰

有一条路,横亘在世界最高的青藏高原上,一眼望去起伏蜿蜒,像一条彩绸哈达融入蓝天白云之间。它就是平均海拔约4500米的青藏公路,人们又叫它天路。

说路先说格尔木

我由北京出发,晚上到达了青海的第二大城市格尔木。这里是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最后一个城市,海拔2800多米,进入高原前大多要在这里调整休息。我们的目的地是长江源头的沱沱河,那里有一个建在海拔4516米的水生态环境保护站。

也许是军人情结的缘故,我对格尔木有一种自然的亲切和尊敬。

格尔木是方圆几百公里唯一有树的地方,全部是人工种植。没人知道在这里种活一棵树需要多大的成本,只知道每年必须植树,因为这是一种高原精神的传承。60年前,一位叫慕生忠的将军,率领着一支由解放军、道路工程专家、修路工人等1000多人的队伍,带着一个噶尔穆的地名,由青海香日德小镇出发,向高原大漠深处走去。风雪雨沙云,一路风景一路艰辛。

“噶尔穆”是蒙古语,意思是河流汇集的地方。噶尔穆到底在哪里?人们开始质疑了。慕生忠望着远处莽莽的昆仑雪山,环顾四周隐隐若现的马群羊群,心想动物能在这里生存,人也一定能行。于是,他用手中的棍子猛地一戳,说:“别找了,噶尔穆就在我脚下。”

在那个服从命令听指挥的年代里,没有人怀疑将军的决定。于是安营扎寨生火做饭,只有将军沉思良久提笔写下了“格尔木”3个字,大家知道将军这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除了便于大家记忆好写,还传达了一种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从此,将军帐蓬升起的地方就是格尔木,也由此开始了中国西部发展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演绎了一曲曲奉献青春的壮丽之歌。一代又一代内地儿女,把青春和生命铺设在了那条高高的青藏公路上。

没有格尔木,就没有青藏公路。没有青藏公路,就没有西部高原的现代文明。

昆仑雪山上的月亮

在青藏公路的昆仑山口,我看到了最美的月亮。这里的月亮又大又圆。没有城市喧嚣声音的滋扰、没有霓虹灯闪耀的干扰、更没有尘霾烟气的遮挡,一轮皎月挂在那莽莽逶迤的昆仑雪山上。抛却所有杂念,驻足仰望月亮。

月光下的意境平添了无限遐想。浩瀚的远山和草场,若隐若现的自然和生灵,好似与圆月中翩翩起舞的嫦娥和笃笃捣药的玉兔进行着天地间的互动,陡然间使这静谧的高原上充满了空灵的神秘和神话般的传奇。

身处其中訇然震撼,一种对传说的向往、对自然的敬畏、对高原的感恩油然升腾,伴随着身心的感受和心智的思考而久久难忘。

昆仑山位于新疆、青海、西藏交界处,气势磅礴、山川纵横、雪山连绵,漫漫冰川下激流奔腾,是母亲河黄河的发源地。昆仑山有万山之祖的称谓,居中华地脉之首,是青藏高原乃至整个东方最神圣的大山,自古以来就是我们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山海经·海内西经》说,昆仑山是海内最高的山,位处西北方,是天帝在地上的都城。方圆800里,高达七八千丈。山的每一面有九口井、九道门,每道门都有开明兽看守着。昆仑山与我国古代的党项族、羌族等几个民族的活动均有联系。许多古代神话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王母娘娘蟠桃会、瑶池醉仙、牛郎织女等故事,都起源于昆仑山。

细细品味这些神话故事,无不传递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望,以及人类神奇的生活创造力、艺术想象力和勇敢无畏的精神品质,这些中华文明中重要的文化因子,伴随着青藏路在天边延伸。

日月同辉沱沱河

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被称为三江源。绿色江河创始人杨欣在沱沱河边上建起了水生态环境保护站,以此来监测、记录、保护长江源头上的冰川。他的行动感召了许多环保人士,他们纷纷争做环保志愿者,来水生态环境站工作。

水生态环境保护站里,设有阅读室、医务吸氧室、人员办公室、洗漱洗澡室、厨房和餐厅,以及“墙上咖啡”休闲室。在这里买两杯咖啡,一杯喝下,一杯贴到墙上。若有自驾的人从沱沱河带走一袋垃圾时,能享受一杯墙上的免费咖啡。小小的生态保护站不仅倡导环保理念,更让环保行动与咖啡时尚结合起来。

走出去,站在沱沱河的冰面上,一边是初升的太阳,一边是欲落而未降的月亮,正所谓东边日头西边月,日月同辉照在沱沱河上。我不由得想到一个字,《周易》的“易”。易含日和月,讲日月,讲阴阳,讲规律,讲周而复始。中国道家文化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同样有着积极意义。

江河十年行动负责人汪永晨老师曾经给我讲过一个“三瓢水”的故事。她说,在高原藏区,牧民大多逐水而居,吃的水就取自高原的溪流。每当他们取水时,第一瓢水先抛向天空,这叫敬天;第二瓢水再泼向草地,这叫敬地;第三瓢水洒向周边,这叫敬生灵;第四瓢水才开始倒在自己的桶内。

我感触良多,如果人类对自然、对生物都有这样的敬畏之心,地球的生态又会是怎样呢?

哦,天边上的那条路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这是歌曲《天路》的歌词,但这是真的,现代文明已经向青藏高原走来。

青藏路沿线,最早的电灯出现在部队的营房里,最早的电视也出现在部队的营房里,许多事都让牧民们新鲜、好奇。如今,即便是居住在草原深处帐蓬里的牧民,也用上电灯看上电视了。

今日青藏线,使居住在那片神奇广袤高原上的藏、蒙、回、汉等各族人民开始进入现代文明。电灯、电视已经不是新鲜事物,电脑上网、无线WIFI,随时可以联系到全世界。

如果说先辈们修了一条跋山涉水的路,那么新一代的高原传承人则建了一条跨越时空的互联之路。这一实一虚的融合,正是用一代代高原人的付出换来的。

如今,青藏线上的军营兵站均为楼房暖气,氧气可以直接输送到士兵宿舍中。但毕竟是海拔如此之高的高原环境,尽管有所改善,但生活条件依然恶劣。尤其当我们看到士兵在营房里栽培出那么多美丽的小花,为了能看到鲜花绽放,他们倾注了诸多心血来培育、浇灌,你会不由自主地心生感动。

行走在美丽的青藏线上,也不完全是和谐的景象。个别运输物资、自驾游的车辆,随意丢弃饮料瓶、包装盒,造成了青藏线两侧的污染。曾经有一头牦牛因吃了带“香味”的方便面盒,无法消化最终死亡。

高原很美丽,高原也很脆弱,那里的生灵需要人们的呵护。每到繁殖季节,能否不打扰它们,车开得慢一些?毕竟那是它们的家园,我们只是过客。

值得庆幸的是,人们已经开始行动,带走一袋袋垃圾、清洁青藏线,保护野生动物,这些举动也是文明的传承,文化的因子。我们在青藏公路寻找,寻找遗失在工业化社会、文明大都市里美好。

同时,我们要致敬。向一代代高原人致敬,向为保护臧羚羊献出生命的索南达杰致敬,向致力于高原生态保护的志愿者们致敬。向美丽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致敬。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