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环境管理-大气
3上一版  下一版4
 
科学布点 锁源研判 技术支撑 精准治霾
连云港防治有机废气出新招
精准治气需制定立体化监管解决方案
公开排放数据实行阳光管理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3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精准治气需制定立体化监管解决方案
“找源—控霾—治污”相结合,提升工程措施的靶向性和成效
 

◆本报记者张黎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科学施策、标本兼治、铁腕治理,努力向人民群众交出合格答卷。

对当下大气污染治理难题,信息化技术可以发挥哪些作用?又该如何提升大气污染防治精准化与科学化水平?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中科宇图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刘锐。

靶向治疗不足,应制定精准防治立体监管方案

近年来,我国多地受到雾霾天气的影响,大气污染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体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从实行的效果来看,我国现已初步具备大气环境监管的基础,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刘锐认为,当前一些地方迫切需要解决的有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一是大气污染源底数不清。立体监测体系协同不足,“小、散、乱、污”污染排放监控不到位,环境精细化监管不足。

二是精准找霾力度不足。大数据、模型研判分析不到位,大气污染机理不清,对污染分布及演变规律认识不全。

三是一些减排控源措施无依据。相关管理部门通常采用以削减单一污染物为目的的“一刀切”管理模式,治理手段不科学、不系统、不经济。

概括而言,一方面,我国整体的环境监测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我们获取的数据并不完善,此外,长期治理措施在精准化问题上有待提高,“靶向治疗”不足。

基于目前大气污染防治的目标和需求,行业应着眼于制定大气污染精准防治立体监管解决方案,推进大气污染治理的系统性、科学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建立生态环境大数据体系,提升工程措施的靶向性和成效

刘锐认为,为达到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好的效果,要走精准治理之路。

就环境监测而言,应建立天空地一体化多元环境数据采集平台。通过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拓宽数据获取渠道,创新数据采集方式,提高对大气环境污染源多要素、多时相、多维度的全面感知和实时监控能力。

深入开展污染源调查,建立生态环境大数据体系。通过系统开展污染源普查,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档案、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和环境统计平台,为制定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规划提供依据。推动智慧城市级别的生态环境大数据体系建设,形成对污染物排放的准确掌握,奠定综合决策分析的数据基础。

实施短期调控和中长期改善相结合的精准化系统化治理,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精准化的综合治理方案,提升工程措施的靶向性和成效。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按照“找源—控霾—治污”相结合的思路,全面推动精准治霾,提升工程措施的靶向性和成效。

测、算、管、评,构建城市精准治霾智能化调控平台

“大气污染精准防治立体监管解决方案总结起来,可以用测、算、管、评4个字来概括。”刘锐说。

“测”,强调全方位立体化,即建立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监测体系,形成遥感特色的立体监测平台,可以解决“小散乱差”的问题,也可以达到全方位监测不留死角的目的。在大气污染监测方面,实现卫星遥感污染物浓度监测数据、无人机浓度监测数据、地面监测站(点)数据的资源整合。

“算”是通过不同传感器监测整合来的数据,进入大数据平台进行计算,进行数据的处理、融合、分析、挖掘。同时也要收集与其相关的其他数据,如用电量、用水量、能源消耗等间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判。

“管”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管理和会商系统,提出解决大气问题的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形成整体解决方案。

“评”,是针对大气改善,设立情景模拟模型来评估调控效果,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比如,可以通过模型模拟工厂停工、单双号限行等措施,进而查看具体区域的空气质量变化情况,让调控措施更具经济性。

以上这些治霾“药方”,构成了城市精准治霾智能化调控平台。

运用科技手段治理“小散乱污”,执法由被动转向主动

“小散乱污”企业大多位于农村,由于工艺落后,缺乏相应的环保设施,这些“小散乱污”企业也是污染的重要来源。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啃下这块“硬骨头”?

通过开展相关研究,刘锐建议:一是利用高分辨率的卫星,进行全天候的监测筛查,确定大致的范围,再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督查。

二是加强对监测技术的改进,对于夜间排放,可以用无人机搭载红外传感系统,做到“夜间开工也能看得见”。此外,收集企业用电量、用水量等情况,通过对异常数据的监测,可以判断小石灰、小水泥等企业的开工情况。

这些技术方法对于“小散乱污”企业的监测与整治,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下一步,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无人机、无人船、移动传感系统等先进设备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的带领下,以中科宇图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大气污染防治模型和多年来承建大气环境防治项目的成功经验为基础,形成了大气污染精准防治立体监管综合型解决方案。目前,在河南新乡、洛阳,北京昌平区等地,城市精准治霾智能化调控平台的成效已经显现。

在精准治霾思路的引领下,精准化的监测感知体系有了很好的实践案例。例如在北京昌平区,通过区域网格划分建立了300多个PM2.5监测微站,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感知和传输,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与变化一目了然,执法也实现了由“被动执法”向“主动执法”的转变。昌平区建成了北京市第一个集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业务管理于一体的综合化智慧环保体系,在区县级智慧环保信息化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