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境界-观潮
3上一版  下一版4
 
煎饼果子入选天津非遗
缺饮食文化挖掘和国际化表达
茉莉花茶,风云翻沸杯盏中
图片新闻
可可西里和鼓浪屿申遗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7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餐申遗屡申不中?
缺饮食文化挖掘和国际化表达

 

◆邓德花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自古就把吃看得特别重要。人生的重要节点往往伴随着一场与吃有关的宴会,甚至死后也享受子孙的祭祀供养。一年四季各种节庆又有不同吃食与之相配,过年吃饺子,正月十五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又要吃月饼。泱泱中华地大物博,仅以南北分就有米食传统和面食传统两大分野,更别说广大少数民族区域的特色饮食了。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谈到本国和本民族文化,对饮食恐怕都是有充分的自信的,大有“中国若称第二,就没有国家敢称第一”的气概。

所以,当近邻韩国的泡菜和日本的和食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中餐却屡申不中时,很多国人大惑不解:我们色香味俱全的中餐,怎么就不敌泡菜和寿司了呢?

这恐怕需要我们从饮食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中餐。据了解,要想进入世界级饮食文化遗产目录,申报项目须具备家庭世代传播;社区邻里共享,促进归属感和身份感;申遗过程民间赞同,民众广泛参与等条件。除了烹饪技巧、饮食养生、食品风味,我们还应该从中华数千年文明积累的与饮食相关的礼仪、传说、民俗习惯、文学作品中,深挖中餐世代传播的内涵,还要从劳动人民的饮食生活智慧和生生不息、向上奋进的精神中,凸显我们饮食文化中的普遍参与和共享特征。

我们并不缺乏饮食文化,只是缺少对饮食文化的挖掘,还没有学会用与世界接轨的方式去表达我们的饮食文化。

笔者曾从事面向日本受众的中国文化传播工作。毫不夸张地说,口干舌燥的两个小时演讲,附带苦心制作的PPT,效果绝没有一顿饺子和边吃饺子边从饺子说开去的中国文化宣传来得好。

来我家吃饺子的日本朋友,起初大多是为了口腹之欲而来,顺道学做正宗的中国饺子,但最后总能收到使他们更理解中国文化的奇效。初看我擀皮、掐饺子,他们总是惊讶:在哪间料理学校学的这门手艺?这真是个让中国人失笑的问题。我们会包饺子,都是家传的手艺。从小,过年包饺子就是全家人的事。小孩子先是帮大人递个东西,后来学着和面、擀皮、捏一些奇形怪状的专属自己吃的饺子,一年年地,自然就跟着长辈学会了。我结婚生子后,第一次没有回家过年,和先生俩人像模像样地在除夕夜包了一顿饺子,边包边回忆小时候过年时的趣事,饺子煮出来吃到嘴里的时候,觉得自己经历了一场真正的成人礼。

趁着日本朋友等饺子出锅的间隙,我接着讲中国人过年的习俗。美食要先祭祀祖先,长辈要吃第一口饺子。囿于我在日本时家里没有圆桌,我又解释了中国人信仰的天圆地方,生活中处处讲究圆润融通,桌子是圆的、饺子皮是圆的、盛饺子的盘子是圆的,这也象征着阖家团圆之意。我的日本朋友们因此对吃饺子有了几分仪式感。

等到下次再来我家吃饺子,朋友们又会发现,我做了另一种馅的饺子。我又解释,中国人吃东西讲究因时因地制宜,全国各地各时节,甚至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独特的饺子。我母亲小的时候家里穷,甚至用玉米面做皮,里面放野菜和一点点猪油,做蒸饺子吃呢。你们日本人吃东西讲究吃食材的原味,但中国的饺子却不是这个逻辑。我们把不同的食材混在一起,花心思寻找合适的搭配,调制出单一食材无法拥有的新味道。这种融合和创新,也是中华文化中所重视的。

饺子事小,却孕育着中国饮食文化中世代传承、生生不息的特点,也体现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不懈追求。中国之大,历史之悠久,谈到每一种时令、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家庭的特色菜式,都有着鲜活的故事和动人的情感。而要论申遗,真正能够征服人的,除了菜品制作的精益求精外,不正是美食背后的人生百味和文化百态吗?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