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老号扒鸡
蒋明君和《地下工作者》
想回到那时的故乡
二姑家门前的清溪浜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6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蒋明君和《地下工作者》

观众在“聚光杯”全国环境摄影大赛优秀作品《地下工作者》(组照)前驻足拍照。 程维嘉摄
 

本报见习记者程维嘉杭州报道 第三届“聚光杯”全国环境摄影大赛启动仪式暨第二届“聚光杯”全国环境摄影大赛优秀作品展近日在杭州举行。作为本次大赛唯一的一等奖获得者,蒋明君的摄影作品——《地下工作者》(组照),从近万幅投稿作品中脱颖而出,引人关注。

黑色的幽闭空间,黑色的污垢淤泥,黑色的局部裸露皮肤……黑,是画面的主色调。一群人在黑色的场景中劳作着,头灯的白色光芒刺破厚重的黑暗。他们工作的管网位于地下,他们工作的内容鲜为人知,他们正是摄影作品里的“地下工作者”——清淤工人。

蒋明君告诉记者,这组照片拍摄于2018年6月,就在徐州,他所居住的小区。“有一天我突然看到有工人从井口爬出来,穿着防水裤,戴着面罩,身上沾着污泥。因为喜爱摄影,我平时特别留意观察生活中难得的瞬间。我们看到的清淤工人一般都是在路面上工作,深入地下工作这个场景我从没看到过,所以特别好奇。”

跟工人聊过以后,蒋明君才知道,下水管网是一座城市“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有关部门对河道环境与城市防洪工作十分重视,包括他居住的小区在内,徐州多处主要管网正在做多年来第一次彻彻底底的“大扫除”,请来清淤工人清理疏通下水管道。

“一定要把这个难得的场景真实地记录下来。”仅做表面上的记录,蒋明君并不满足。他的想法是,要深入进去,要尽可能近距离地接触这些工人,和他们一起钻到井下去。

“下面真是让人受不了”,蒋明君重重地感叹道。原来,井下管道空间逼仄,空气稀薄,连呼吸都很沉重,更别提高强度工作了,工人们不得不每工作半小时就到露天换气呼吸。即使带了面罩,性质陈腐、成分混杂的陈年泥垢气味仍然十分刺鼻。

“里面的泥水深到腰的位置,站都站不稳。”当时已经进入酷热的夏季,而厚重的泥水不仅让人行进艰难,还散发出透骨的寒意。站在泥水中的蒋明君,感受到防水裤紧紧地贴在双腿上,腿就像和泥水直接接触一般。

在恶劣的环境下,蒋明君不用三脚架,不用人工光源,利用现场光近距离记录下工人们井下作业的状态。一组照片跟拍了七天,直到和他们打成了一片。

“这组照片能够打动评委和观众,说来说去还是‘真’,清淤工人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他们对生活乐观豁达的精神真实地打动了我,他们是我所敬佩的、最值得赞扬的人。”蒋明君激动地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