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麦尔维尔与形形色色的树木
大地的浅浅低吟
一草一木皆故事
书香视野中的生态文化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7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地的浅浅低吟

 

◆王彦

喜欢“低吟”这两个字,这也是奥尔森反复斟酌最终定下的题目。在他笔下,大自然不是喧哗的、热闹的,而是低低的、浅浅的吟唱,仿佛高山流水静待知音。读它,需要一种放空的心情,这样,不管身处何地,也能感受到从遥远的奎蒂科—苏必利尔荒野吹来的清新的风。

读它,又像是在听它,好像一首自然流淌的曲子,轻柔的,缓缓的,流进心里。在逻辑结构上,奥尔森没有设置复杂的玄机,而是遵循自然的逻辑,按照春夏秋冬四部分结构全文,无论是春天的风、清晨的气息、祖母的鳟鱼,夏天的月光、池塘、篝火,还是秋天的矮橡树、雁群、红松鼠,冬天的瑞雪、小屋和雪道上的鸟儿,每一个季节,都有每一季的生动,一切娓娓道来,草木皆有情。

“假若我们真能捕捉到远古的辉煌,听到荒野的吟唱,那么混乱的城市就会成为宁静的处所,忙乱的进程就会缓缓与四季的节奏接轨,紧张就会由平静来取代。”原来,看似不经意的结构,正体现了奥尔森的深刻用意——帮都市中忙乱的我们找回四季的节奏,回归到自然的旋律之中。

奥尔森的文字并不奇险,但通过独特的搭配和想象,竟又是那么声色俱佳、令人神往——听,湖畔的潜鸟在低声呼唤;看,夜色中的北极光因神奇升华为美丽;闭上眼,感受那花儿绽放、大地解冻时的气味,想象那不必着地、一路飞奔到密西西比河的松鼠……奥尔森如同有神授的能力,毫不费力地调遣着文字,传达出对大自然的种种幽微、精妙的体验,在这种体验面前,我们也自然而然地张开了眼睛、耳朵、鼻子,随之打开了内心,于是,荒野的五光十色扑面而来。

《低吟的荒野》还是一部“土地美学”。有人用伦理学回溯人与土地的渊源,奥尔森则是用审美的眼光、优雅的文字去发现和书写大地之美,他坦言,“多年来将我留在森林中的原因是对美的迷恋”。其中,最令他着迷的是大地的宁静之美,书中他用了一个章节专门来写这一点。“时值拂晓之前,那是众鸟还没有开始啼鸣的一段沉静。湖泊轻轻地喘息着,像是还在睡梦之中,一起一落……”这种古朴的宁静,让人惊奇,欢喜,进而复活了人类与大地之母的亲密感,这种宁静,让我们重新找回抵御外界诱惑的定力,找到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安宁,否则节假日变换风景的旅游,便跟日常奔走并无二致。

在奥尔森笔下,人与土地的和谐之美还暗合了老庄“天人合一”的意境,如《马尼图河上的生日》中独自垂钓的老人,有着“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味道;《草原上的复活节》中,教堂的钟声和野外的声响渐渐融为合唱;而撑独木舟进入荒野是奥尔森最喜欢的,他说“划桨就如同呼吸那样毫无意识,悠然自得,倘若你幸而划过一片映照着云影的平静水面,或许还会有悬在天地之间的感觉,仿佛不是在水中而是在天上荡舟”。一叶扁舟悠然于天地间,没有此岸,亦无彼岸,祥和自足、物我两忘,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欣喜?

对奥尔森而言,《低吟的荒野》远不只是一次写作,更是在文字中抵达他的信仰,完成他的人生。梭罗是他的精神导师,但奥尔森比老师走得更远,如果说瓦尔登湖是梭罗暂时的栖居,那么,荒野则是奥尔森一生的坚守。从童年、大学、新婚蜜月、工作、辞职,一直到人生的谢幕,从未离开过“荒野”这个圆心。然而“荒野”写作并非坦途,他屡遭退稿,编辑甚至劝他别写自然散文了,没市场,改小说吧。但他仍执著于理想,终于在笔耕20多年之后,57岁时出版了第一部作品《低吟的荒野》,它也成为美国自然文学史上的经典。

如今,瓦尔登湖因梭罗成了旅游胜地,那份“省察的生活”不知还能否找到?于是,我又开始替奥尔森担心了,记得诗人里尔克曾说,“一切寻找你的人/都想试探你;那些找到你的人/将会束缚你”,真怕纷至沓来的脚步惊扰了昔日荒野的低吟。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