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诗意江南的灵魂抒写
厕所的变迁
静待九龙喷水时
南澳漫笔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8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厕所的变迁

 

◆戚思翠

提及厕所,也就是现在常说的洗手间、卫生间,似乎有些不雅。其实,厕所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于每天都吃喝拉撒的芸芸众生来说,厕所就像空气一样必不可少。它不仅是日常生活必备设施,更是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标志。

我出生在盐城学富镇一个叫“戚家庄”的地方。记得小时候,在农村乡下,从没人说起“厕所”一词。后来读书方知,其实厕所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茅缸”。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到处是破烂的草屋,每家屋后两三丈远的荒地,安置一个偌大的瓷缸,无任何遮挡,缸口敞开,一年四季,臭味冲天。

待我们长大点知羞了,父亲煞费苦心,用树棍、草绳等在茅缸后搭了个棚子,这样前面是房,后面是棚,没人“看得见”。可没多久,风吹雨淋,便又成露天茅缸。

夏天,茅缸周边绿头苍蝇乱舞,冬天,屁股饱受寒风摧残和蹂躏。那真是一段惨痛的记忆。

在我入学那年,我家房屋彻底翻盖时,父亲便将猪圈、茅缸也整改了,一间安全可靠、温暖舒适的土厕所就建好了。由于如厕时比原来舒服多了,我们小孩子常常会幸福地带上一本小人书,“占着茅坑不拉屎”,害得大人要经常喊多遍才肯出来。

印象中,母亲常低声念叨:茅缸又满了。只见她用小舀子把粪舀到粪桶里,再喊我们与她一起抬到田头菜地给庄稼施肥。

在我读高中那年,一次回家,忽然发现一个“奇迹”:隔壁吃“公家饭”的四叔家,茅缸大变样。猪圈、茅缸居然用红砖砌了墙,崭新的麦秸铺上了顶。

母亲说,你们四叔真有本事,把猪圈改成最先进的“淌圈”了。只见“缸”换成了“坑”,全都是用水泥、沙子与砖头砌的, “公凳”挡板和脚板都用我们从未见过的“钢化板”封上,既结实美观又安全卫生,靠西墙根还有一个水泥“小便池”。我们像看西洋景一样羡慕地欣赏着四叔家的茅厕。

后来,待父亲将自家的茅缸一改再改时,我们都像出笼的小鸟飞了出去。

在我进城读书、成家立业后,住进了盐城磷肥厂家属区。但一个偌大家属区只有两三个公厕,还有的甚至在外面马路上。红色砖墙,上盖石棉瓦,分开左右两半,入口一个围墙,蹲坑用半人高的墙隔着,厕所后面是一个露天粪池。一早,男女老少,一起来上厕所或倒痰盂,来来往往甚热闹。

尽管单位公厕仍存在着隐患,但总比我们老家乡下强多了。

几年之后,一次回到老家,却意外地发现了家乡的巨变。一幢幢别墅、一座座洋楼,让人认不出来这究竟是城市还是乡下。

随之变化的还有室外厕所,砖墙瓦顶,已完全与城市的室外厕所一样。而四叔家更是“高人一筹”,首建室内卫生间,瓷砖贴的墙面,抽水马桶,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四叔说,这几年市政府加大了农村改厕工作的力度,计划在全市范围内完成10余万座无害化卫生公厕的改造工程,坚决消灭旱厕,改建“水厕”。家乡的巨大变化,真让我有一种“换了人间”的感觉。

今年清明回老家祭祖,发现家乡变化更令人吃惊。水泥路道停满了各式小轿车,家家都建起了室内卫生间,瓷砖贴的墙面,带盖的蹲便式抽水马桶,用时翻盖,用罢冲净盖好,整洁卫生,清清爽爽。城里乡下都有房的四叔家竟用起了智能马桶……

不仅是小小厕所历经变迁,几十年间,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背后,勤劳智慧、勇于创新的无穷魅力,在一代代接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